返回第二十章 因果(第1/2页)  弑神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姜云从无相院回到进方丈院的时候,就见到冒襄在院子里的槐树底下打坐,他的身上被寒冷的雪片,薄薄的覆盖了一层,他应该是一个人在这里坐了很久。

    姜云一直很好奇,一个人在经历何种的磨难,才会从饱读诗书的举子,变成剃去三千发丝的僧人。

    冒襄察觉有人靠近自己,忙睁开眼发现来人是姜云,就站起身施礼,但并未掸去身上的雪。

    虽然姜云岁数比冒襄,但辈分却比冒襄大,所以冒襄每次见到姜云都会执以弟子礼。

    姜云打量着如今已是剃了度、烧了戒疤的冒襄道:“听方丈师兄说你以前是明国的富家子,还考取过功名?”

    “是的。”冒襄点点并不避讳这一点。

    “那为何想来到少林寺修行呢?”

    冒襄并没有马上回答姜云的话,反而眼神变得涣散起来,像是陷入深深的回忆当中。

    冒襄本是明国扬州府人氏,他父亲没有什么修行天赋,但在明国任职官至按察司。

    所以冒襄从接触都是时经史子集,等他到了六岁灵神觉醒后,他发现自己与父亲一样也没有什么修行天赋,便将所以都心思花在读书上,以便将来走仕途。

    十六岁那年冒襄去应天府参加科举考试,遇到了董宛。两人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冒襄同时也取得了科举的举人身份。

    而这时,慧可途经应天府,见到冒襄,看出他是有佛心之人,觉得他很有佛缘,有心收他为徒。

    其实在冒襄的心底,他还是想去做修行者的。但眼下他已中得举人,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和董宛的爱恋,让他割舍不下,不可能为去少林寺修行,而抛弃董宛出家做和尚。

    慧可知道这事强求不得,便将一个随身的玉简交给了冒襄,并告诉他若日后,了却心中红尘事,可以直接来少林寺找自己。

    并留下了一套佛门的功法,让冒襄自己修炼。

    就这样,冒襄和慧可结下了一段佛缘。

    接下来的时光,冒襄和董宛生活幸福,很快便成了婚,冒襄也在明国做了官员,可是好景不长。

    朱元璋为了突破桎梏,无心国事,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闭死关意图突破至虚神境。

    经结果引得明国大乱,朱元璋四子朱棣起兵靖难,为夺皇位攻陷了当时明国京师应天府,冒襄不得已和董宛颠沛流离,只好回到了老家扬州府。

    朱棣靖难之役后成功之后,为稳定局势,恢复民心,将冒襄等一干官员全都召回。

    因为当时局势还有些动荡,便将董宛留在了老家扬州府,自己孤身一人去往应天府。

    在冒襄走了不到半月,蛮族女真部突袭扬州府。冒襄得知消息后,如坠冰窖,连忙赶回家中,发现整个扬州府都被荼毒已空,而且大部分女子都被蛮族的女真部掳走,董宛也在其中。

    冒襄悲痛欲绝,想去救回董宛,但他到处苦求无门,只好来到少林寺,求助慧可拜入门下。

    慧可不知何时出现在姜云、冒襄两人的身旁,看到冒襄满眼的杀机毕露,开口道:“佛门一切讲因果,如果你心中放不下仇恨的话,到头来,一切只会害你自己。”

    慧可也知道,让冒襄马上放下心中所有的仇恨,是很难办到的,就让他回到自己的禅房,抄写一千遍《静心咒》。

    慧可又转身,对姜云说道:“虽然冒襄修行的天赋不高,但是他有佛心之人。说明他和佛很有缘,他眼下所经历的所有苦难,那都只是在磨练他。”

    姜云却不这么觉得,他认为人应该唾弃自己该唾弃的,爱护自己该爱护的。也许是自己没有佛心吧,所以感受不到慧可所说的因果。

    姜云回到自己的禅房后,摒弃心中所有的杂念,又开始全身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