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一章 改造计划(第1/2页)  星际生物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穆楠致在回到炎黄星后,马上行动起来,立即把原来跟自己一起研究有限的几个人的召集起来,以些人为骨干成立星球改造研究院,挂靠在帝国天文学院下面。

    对于他来说,这是个机会,现在帝国科学院每年都有大量的科学家诞生,竞争无处不在,由不得他不卖力。

    帝国科学院继承了之前星海科学院的管理模式,只要带头的科学家达到相应标准,就可是自行组建的独立科学院。

    对于这些独立组建的科学院,只要是挂靠在帝国科学院下面,帝国科学院只会负责这些科学院的标准工资,基础组建的一部分费用,至于其他的,一切靠自己获得。

    平常的时候,凡是帝国科学院体系内的科学院,科研所及其他科研组织,如果接到上级指定的科研任务自然有费用下拔,不过费用的使用方面会有专门科学院独立部门负责监控。

    在这方面帝国控制非常严格,没有人这敢在这上面动手脚,别看平常这些科学家们好像一头钻进科研中,不通人情,智商高情商低,但实际上,这些科学院没有一个是傻子。

    如果有人敢对帝国科学院下拔的费用动什么手脚的话,是不会逃过众人的眼睛的,再说这完全没有必要。

    正是因为帝国科学院对这些下属科学院费用管理的方式,让很多下属科研组织与市场上的各个公司有密切的联系。

    有非常多的公司自己没有科研部门,他们不是直接购买这些科学院的发明就是与这些科学院合作开发新产品,或者购买技术服务。

    所以一般情况下,这些科学院都非常富有,不但自身有大把的经费,每个科学家也身家不少。

    当然这种下属科学院一般是那些研究应用科技的,对于像穆楠致组建的星球改造科学院,可以说暂时基本上不会接到多少与社会合作的订单。

    这些主要是研究理论及重大保密科技项目的科学院,主要还是以完成帝国科学院下达的任务为主,这些任务往往比较重,有连续性,是长期性的任务。

    以帝国的发展速度,可以想像得到,帝国科学院是个多么庞大的团体,凡是科学家,基本名义上都是受帝国科学院管理,包括那些没有在帝国科学院体系下单独成立的私人研究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科学院对下属科学家的管理方法就显得非常恰当,既抓住了重点科技项目的研发及理论研究,也抓住了应用科技的发展。

    让相当大的一部分下属科学院这样一个事业性的研究机构参与到社会建设及市场竞争当中,使他们显得生机勃勃。

    穆楠致花了一个多月的是时间,把从科学院拿到的资料吃透,他对星球改造更有把握了,按理说他应该实地去龙渊星系去具体考察一下,获得那里的第一手资料。

    但这次他获得的资料中就有龙渊星系的详细的天文资料,这么多年去了,帝国虽然没有派人进驻龙渊星系,但龙渊星系完全在帝国严密监控中。

    这些资料特别详细,对于初步确定目标星球是完全不成问题,现在他正在综合所有的数据写出一个书面的分析报告出来。

    龙渊星系那边有三颗星球适合改造,两颗是卫星,一颗是行星,其中这颗行星的改造优势非常明显,具体决定要改造那一颗星球肯定要综合考虑。

    他现在的任务主要是把这三颗星球的改造利弊以技术角度分析出来,其他的东西可不是他考虑的问题。

    最终的决定权不在他这里,他只需要把这个分析报告做得尽可能全面就行了,这个决定必须要经过帝国开会讨论的。

    当穆楠致向内阁提交了这个报告后,很快有一份转发到王星海手上,看着这份报告,王星海不由点了点头。

    这份报告又之前关于奇迹星的改造报告明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