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五章 时机到了(第1/2页)  大明锦衣神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太原军队已经开拔,与大同一万骑兵汇合,昼伏夜行,向京师前进。

    林凌启对朱厚熜的布局有很大看法,但人家是皇帝,自己不过是从千户,只能肚子里发发牢骚。

    金吾卫到达大同,援兵也随即将到的消息,已传遍整条边关防线。奇怪的是,俺答汗对西北、东北的攻势依旧不减,令张铎极为头痛。

    按理说,俺答汗应该听到这个消息,应该按计划向宣府进发,怎么还不行动呢?

    林凌启也十分纳闷,难道俺答汗抛弃原来的计划?

    不可能呀!

    一个战略方案的形成,牵扯到诸多方面。

    比如说攻打宣府,要对哪几个堡垒进攻,堡垒守军有多少,战斗力强不强,需要投入多少兵力,攻克需要多少时间,得手后往哪里发展,后勤供应能否跟上。

    也就是说,要将面对的困难基本上考虑到,每一步怎么走,都要盘算好。贸然更改战略计划,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利弊来,但等战局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弊端就会显现无疑。

    俺答汗会这样做吗?

    况且己方宣传工作做得十分到位,俺答汗应该以为己方已落入他的圈套,为什么他还不展开行动呢?

    俺答汗不是不想展开行动,只是火候未到。

    他的探子严密跟踪前往京师的太原、大同军队的行踪,计算着到京师的日程。

    俺答汗计算好,大规模突破长城防线需要五天到七天时间,突破第二道防线需要三天到五天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明军不会明白己方的战略意图,更不会请求京师支援。

    到大同城被围时,明军才会认识到己方的主攻目标,但不能判断己方攻下大同后,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根据自己的那个假方案,嘉靖一定会认为他调兵齐集京师被自己发现,从而判断自己放弃从宣府进攻京师,而是从大同往东进攻,这样可以绕开宣府到京师的两道防线。

    基于这个错误判断,嘉靖会在京师西线布置几道防线,以消耗自己兵力。又会将宣府镇的兵力回撤,意图于自己决战。

    这样一来,自己可以从容攻破大同,尔后直奔内长城,向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发起进攻。

    太原镇处于内长城,相对比较安全,因此防线上的兵力总共不过五万余人,而太原附近各卫所的兵力不过三万。现在一下子抽调六万赴京,兵力空虚到极点,各个关口不用费很多时间就可以攻破。

    到这个时候,嘉靖就算完全洞悉自己的全盘计划,向太原调兵,也无济于事,因为自己早已吞并整个山西。

    如果他的援兵到来,趁其路途劳顿,己方以逸待劳,凭借精锐的骑兵部队,可以全歼或重创其主力。

    时间逐渐流逝,俺答汗调兵继续进攻大同镇西北、东北防线,将大同本已薄弱的兵力,吸引在西北、东北两处。而他的战略进攻目标则在中路,突破口选在绥虏口。只要等大同、太原军队一到京城,正式进攻便将开始。

    这一天终于到了,得知太原、大同抽调兵力已经抵达京城西山一带,俺答汗立马召集所有部队,准备进攻大同。

    蔚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近二十万蒙古大军积聚在一起。刀刃、箭簇闪闪发亮,黑黝黝的皮甲,象一块无比巨大的布毡,铺着绿色的草原上。

    马匹嘶鸣、兵刃撞击,无数鲜明的旗帜在风中咧咧作响。蒙古大军把目光聚集在他们勇猛的、睿智的首领俺答汗身上,眼中均含敬重、畏惧。

    俺答汗矗立在高头大马上,扬起马鞭疾声喊:“蒙古土默特部的勇士们,明朝嘉靖出尔反尔,关闭马市,限制铁器、布匹、茶叶、盐等等物质,令我土默特部人们难以生存。

    为了不再依赖明朝,为了教训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