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8回 长安失守(二)(第1/2页)  我在冥界当大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其实,也怨不得司马保,秦州就在长安的西边,离着长安有300多公里,土地贫瘠,人烟稀少,指望他的力量来拯救长安,未免要求高了点。

    再说胡崧为将也有毛病,虽然他作战英勇,但是心胸狭窄,用起兵来瞻前顾后,完全不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灵台一战,大破刘曜,此地离着长安不远,也就还有20公里。如果此时乘胜追击,定能解长安之围。

    这是胡崧与麴允、索綝向来不和,唯恐长安解围之后,麴允、索綝再掌重权。抱着这样的心态,胡崧反而停留在灵台,按兵不动,静观战局发展。

    救兵就在眼前,却迟迟不来,而城中粮草已尽,晋愍帝只能吃麦饼煮成的粥为生,这已经是最为奢侈的东西了。大臣们只能挖野菜为生,而平民老百姓更甭提了,吃完房草、树皮,只能换子而食。整个长安城,内外断绝,一斗米值黄金二两,平民死了大半,逃亡者不计其数。

    长安都这样了,仍然显示出小人的心计。索綝知道长安城指日可破,就想捞点儿油水,叫他的儿子出城找到刘曜,这样说:“如今长安城的粮食仍可支撑一年,很难攻克。将军若以索綝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万户郡公,索綝便献城投降。”

    刘曜一听,哈哈大笑,长安城中的情况他怎能不知道,怎么能上小人的当。刘曜最看不起这样的人,他就是投降了,也保不住用此等方法来对付新主子。刘曜守着所有文臣武将,大骂索綝的儿子:

    “帝王行正义之师,推行的就是一个义字。我带兵十五年来,没有以诡计对付敌人,必等他势穷力竭之后,然后取之。今索綝所言之事,天下无论何国,都容不得此事。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如果粮草还有,必当勉力守城,如果粮竭兵危,便当早知天命。”

    说完这些话,大手一挥,叫士卒把索綝的儿子杀掉,并将尸体送给索綝。索綝得到儿子的尸体还不算心痛,最心痛的是送尸体的人所带来的那些话。不知天下像索綝这样的人,有何感想?

    知道这件事的人,当然大快人心,天下正当此道,尚不埋没忠良之心!

    再说晋愍帝以吃粥维持生计,没过几天,连粥也喝不上了。这一年,晋愍帝才17岁,从小生于帝王之家,何时受过如此的委屈与磨难?他实在受不了啦,哭着对麴允说:“到了如此地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不如忍辱投降,让老百姓有个活命。”

    晋愍帝的这番话,道出大多数人的心声,附和之人众多。但是,朝中仍有不少忠义之士,御史冯翊大吼道:“长安内外,尚有兵甲数万,要是现在投降,祸乱必至。我们只能背水一战,与社稷共存亡,岂可轻易抛弃祖先之基业。”

    司马邺缓了缓,说道:“今守城

    之兵数日无食,每天饿死不少,虽然有心,也已无力。霸上之兵,又观望不进,秦中、江南之兵,朕已不指望。我就是死了,也是自己的事。然而,可怜将士们在这场危难中被饿死,百姓被困死,一人之死而能免于将士与百姓的苦难,何乐而不为。我意已决,请大家不要再劝!”

    晋愍帝此番话,说是为了黎民百姓,为了这些将士,大臣们不再劝了,朝廷达成共识。晋愍帝亲手写下投降文书,令人将其交与刘曜。

    在古代,有一种帝王投降的仪式。这一天,晋愍帝司马邺乘着羊车,露着胸脯,嘴中含着玉,大开东门,缓缓向刘曜大营走去。身后群臣跟随,一个个面色忧郁,哪个能高兴得起来。

    御史冯翊忍不住掩面哭泣,情绪稍微稳定,走向晋愍帝,叩首后,便一头撞向城门上的石柱。当即头破血流,不一会儿便气绝身亡,死的时候眼睛不能闭上,皆是哀伤之情。

    朝臣见到此情,大惊失色,不免对冯翊充满敬佩之情,但要说能效仿冯翊的,哪个又能做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