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四章 国中树国 君中立君(第1/3页)  大秦的荣耀:法家密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咸阳宫。

    三公九卿及议郎于殿中激烈辩论,互道短长。

    这是咸阳宫中的常态,每遇疑难之大事,或有关重要事务决策之前,必行朝议。朝议形式有二:一为廷前议论,即廷议,人人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始皇帝在听取各方意见后,进行权衡判断再行决策;二为始皇帝“下其议”,学人称其为集议,即对某一问题,指定某人(如丞相c国尉)主持,召集一定范围内官员进行讨论,将讨论情况或讨论结果上报始皇帝进行决断。两种方式有利于始皇帝在决策时减少失误,在整个“秦王政”时期和始皇前期,这两种方式展示得非常充分,因此直到始皇前期,秦国政策的制定几乎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此次廷议,则是因来自齐地的博士淳于越建议:如今四海统一,秦应承袭旧制,分封王室子弟及有功之臣,以利于守望相助。

    此事关乎国体,虽有数千年传统,但始皇帝仍未作直接决断,召集廷议。

    淳于越作为提议者,将其提议内容向众人言明。大体来说,就是效仿古制,分天下与皇室及功臣共享。

    “今陛下之天下,远比周室广阔,万年来从所未有,此通天之功也。有此广阔江山,既是陛下雄才大略之必然,也是上下一心之结果,当能与更多子弟及诸功臣共享。”淳于越在说明提议内容并进行制度阐释后,专门提出了如今大秦江山广阔,隐隐有劝诫始皇帝勿“吃独食”之意。这天下也是大家一起打下来的,再说了,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吃也吃不完啊!还是分点出来,让大家都有点想头吧!

    李斯在心中为淳于越擦了一把汗,这些博士儒生,无论背后是否有人暗示,但其敢言之处,仍令人钦佩。不过,有的时候太过迂腐,常常被有心人利用。淳于越提出此议,也必是背后有人指使,不过,淳于越是否知道自己被利用就不清楚了。有很多时候,他们虽然明知是被人当枪使,但因为与自己的理念相合,仍然会心甘情愿地做一些事。

    其时,秦律规定,博士议郎在朝中议论,可直言无忌,绝不因言获罪。当然,如果“当面不过背后乱说”,那就另当别论了。正因有此制度,秦国朝政向来言路广阔。

    分封制度自建立以来,一直是中央王室安抚功臣c安排王室子弟的利益分配方式,也因此而形成了国体。天下大定,大大小小的功臣都眼睁睁地看着这块利益蛋糕,不管能分到多少,总有个盼头。事实上,大多数的功臣都有此种想法,王室子弟更不用说了,有机会成为国君的是极少数,其他人同样希望有自己的封地,有一块自己说了算的地盘,可比在咸阳大气都不敢出好多了。

    “臣以为,博士之言有理。”首先出来为淳于越站台的是一位中年郎官,向始皇帝行礼后,对这一提议提出支持意见,“自古以来,分封已成定制,况今大秦江山之广,若无子弟为陛下守江山,如遇有变,咸阳鞭长莫及,其危自现。”

    随后,又有数人出列,支持分封行赏。

    丞相王绾见支持者众,思忖此议恐更得人心,出列道:“此议甚是,陛下万里江山,共享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有忠信之人为陛下守江山,以保江山永固。”

    始皇帝听众人讨论,并未急于表态,面上古井无波,看不出是何态度。眼神似乎往李斯所处位置扫过。

    “陛下,臣以为,博士此议不妥!”李斯出列,向始皇帝拱手道。始皇帝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神情间似有期待。

    王绾眼皮一跳,他素知自己才不配位,是李斯之大度和大局观念让他成为丞相。对李斯其人,他也是深感佩服。事实上,多年以来,王绾在政务上也一向重视李斯意见。李斯才华胜自己太多,更是始皇帝在政务上最信任的人,可谓“隐相”,他对此表示反对,那么必有其意。想到这里,悄悄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