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5.京师粮价(第1/3页)  甲申太子征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慈烺到乾清宫的时候,已是夜里。

    听了崇祯的关于元旦异兆的问题,朱慈烺已有,毕竟崇祯是相当迷信的,说话必须得体,所以路上已经斟酌了词语,说:“禀父皇,《尚书》云: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一切预兆,都敌不过民心向背。自从父皇颁发废饷减赋的诏书以后,百姓欢悦,颂声不绝,都说‘皇帝原来还是惦记着小民的’;儿臣秉承父皇仁心,在京城施粥,助贫苦小民过年关,贫苦百姓更是称颂父皇!”

    崇祯将信将疑:“真的吗?”

    “句句属实。父皇可以找东厂掌印太监齐本正,一问便知。”

    “传齐本正!”崇祯迫不及待想知道真相。

    正好,齐本正也来汇报东厂这两日打探到的消息,他很快到了崇祯面前。

    “快说说,这两日市井舆论物议怎么样?”崇祯瞄了一眼他递上来无关痛痒的情报,立即问道。

    齐本正望望朱慈烺,崇祯说:“但说无妨。”

    “启禀皇爷,这两日京城、畿辅百姓,都在赞颂皇上的废饷减赋的诏书,只是不少人担心,朝廷饷俸,或许不足。”

    “担心饷俸的,只怕是官绅胥吏。”崇祯冷笑道:“他们少了聚敛的名目。”

    “另外,太子府施粥,粥汤浓稠,香溢街道,百姓只需道一声‘皇上万岁,太子千岁’就可以领取食用,百姓无不哭泣赞颂,皇上派嫡亲太子来拯救小民,是大大的好皇帝。”

    崇祯绷了一天的枯黄脸颊,总算松弛了一点,说:“天下百姓,皆是朕之赤子。”

    朱慈烺忙道:“金杯银杯,不如口碑。百姓称颂,胜过一切祥符瑞兆。”

    崇祯忍不住微笑起来,说:“半年以来,吾儿所作所为,才是我朱家第一祥瑞。天道难测,然而人事可期!”

    王承恩、齐本正趁机拜贺,崇祯颔首,然后说:“施粥毕竟难以持久,朕听说京城粮价腾踊,小民难活,还是要想个长久的办法才好。”

    “父皇圣明!爱民之心,眷眷无穷。”朱慈烺送上高帽,说:“儿臣已经在想办法,平抑京城粮价。粮价稳则民心安,民心安则闯贼奸计难行。”

    此时,京师粮商今夜正在一起聚饮,并且商议行情。

    “这两天,太子府施粥,粮价涨速竟然降下来了。”一个粮商不满地说。

    “穷鬼哪里能影响粮价?暂时只是涨速下降了,又不是粮价下降了,怕什么?太子府能有多少存粮,还能施粥几天?”另一个粮商淡定地说。

    “吴爷,您老是行家,总是一语道破天机!哈哈哈!”周围一阵奉承之声。

    被称为“吴爷”的粮商捋一捋胡须,说:“各位可以再去拆借一些银子,把粮价再往上抬一抬。十七两一石,我看是轻轻松松。”

    “好,听吴爷的!”

    盛裕昌粮行老板迟德保隐隐有些不安,觉得太子府施粥之举说明,太子已经注意到京师粮价的问题。现在还这么哄抬粮价,会不会让太子不高兴?他想问问杜天楠,这家伙和太子府有生意往来,消息灵通,也许能告知一二。于是,宴罢之后,迟德保亲自去杜天楠府上询问。

    “迟老板说笑了,我哪里知道太子府对粮价的看法?我毕竟不做粮食生意。打听?向谁打听?太子我是见不到的,裕东皇店、钱庄的掌柜也不是那么好见的……好吧,明天我正好要给他们拜年,顺便打听一下。”

    第二天,迟德保听到粮价涨到十六两的消息,自己的粮行还在惜售,但是没有购进粮食。

    上午巳时,盛裕昌粮行才开门,午后立即关门了,也不管外面吵吵嚷嚷的声音,掌柜的大声说:“存粮不足,今天就卖到这里,打烊咯!”

    关门以后,掌柜到后面来见迟德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