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有个好处,就是把那些人拉在你的同一阵线。 不信你看!电视座谈节目,各派系都有代表,还有学者专家参加,你原来不知专家“往哪一边站。”又不知党派与党派,就当天的议题,是否有共识。 但是你只要听一阵,某人开口说“前面某某说得不错”、“我认同前面某某的看法”,立刻形势分明。
不是吗? 更重要的发挥,是在一群人竞选,谁也不让谁的情况下,你可以用“同意别人说法”的方式来减少对手、拉拢人心。 我就亲眼见到,在一个“大学社团负责人研习会”里,选举领导人的时候,每个人都代表他的学校,都希望能选上,都鼓如簧之舌,说自己有多能干,当选之后会如何努力。只有其中一人,他最后发言,没有多说他自己的想法,反而不断提到前面别人的“政见”,说他很同意,如果自己当选,一定要照着去做。 最后要投票了,大多数人把票投给自己,但是也有些人看看情势,心想自己表现不如别人,绝对当选不了,于是把票投给别人。 投给谁? 投给那政见与他相左的吗?使他被压在下面? 还是投给同意他政见,当选之后还可能向他请益、成为合作者的人? 当然是后者!
指桑骂槐
“借口”还有个好处,就是“诡文而谲谏”,明明是你说的,你却说“有人这么说”。你是把话当面说了,但是听话的如果不同意,要发怒,也不会发到你头上。你可以不认账,说“别人这么说”,你只是提出来供他参考。 话说回来,听话的人也可能猜到“你只是借口,借别人之口,说你自己的话”,于是他也可以说:“是谁说的?你告诉他,叫他小心一点,我会修理他!”不是“指桑骂槐”,能当面不撕破脸,而表明他的立场吗?
国王的新衣
“借口”更可以借“公正第三者”的口说话。
譬如你丈夫总出差,不在家,你自己不抱怨,只淡淡地说: “今天孩子说了,爸爸好像家里的客人,家好像成了旅馆。” 又譬如你的同事,一喝酒,就乱说话,你想劝他,而不直说,借你太太的口:
“我太太说,小王好可爱哟,平常不苟言笑,三杯下肚,就变得好亲切,什么都说,好多她原来不知道的,一下子,她全知道了。”
他扮黑脸,你扮白脸
还有,最常见的太太把菜端上桌,她还在厨房忙,你和孩子先吃了。 天哪!菜一入口,吓一跳,怎么这么成?你和孩子都龇牙咧嘴,但是你不说,等着孩子说。 “好成哟!”孩子没心没肺,先喊了。 你却尝一尝说:“还好嘛!可能对孩子咸了点。”
这也是借口,你等着,等着必定会开口,却又不会引她冒火的那个人说话,然后打个圆场。 相反地,如果你先开口:“成了!”然后孩子跟着喊成。 你想想,太太会怎么反应?如果当天她情绪不好,只怕把筷子一摔: “好哇!老的挑,小的也挑,成!你们做!明天老娘不做了!” 请问,那差异有多大,你该选择哪种说法?
借刀杀人
最后,让我举两个政坛的例子,的妙用请大家去回味“借他人之口” 一九九六年二月二日,在“台湾立法院”。 被任命为“国民大会秘书长”的钱复,被入指着鼻子问:“你是搞外jiāo的,你懂法律吗?不懂怎么当‘国大’秘书长?”
钱复没生气,只淡淡一笑: “我在美国是学法律的,回来之后,就在政大教宪法,你说我不懂,我的学生和老师会很难过的。 千禧年,岛内政坛争执不下。 有记者问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对“开放三通”的看法。 宋楚瑜对着镜头,很严肃地说: “有人说不必与大陆来往,只跟美国来往就够了,这与大多数台湾民众的想法是相违背的。” 钱复和宋楚瑜多会说话啊! 他们没有说半个字,表示自己被冤枉、不高兴,也没有讲“这就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