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 章(第3/4页)  蚁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努力学习。但毕业时他们却发现,由于自己没有"硬"关系,只能又回到"村"里。当他们梦想破灭的那一刻,他们会将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归因于整个社会,从而使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应该承认,青年群体蕴含着极大的社会能量。这种社会能量既可以成为伟大的创造力量,也可以成为巨大的破坏力量。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横幅"破坏的yù望就是创造的yù望"--这是无政府主义鼻祖巴枯宁的名言。青年这种社会能量的释放方向往往在于引导,包括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情感的引导。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晴雨表,代表社会最敏感的触觉。在法国、德国和拉美诸国,种种反体制、反政府甚至反社会的极端意识形态大多发源于青年群体,或者经由他们向社会其他群体扩散。尤其是青年群体可以熟练地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媒介进行信息沟通与活动,这对于社会舆论乃至意识形态安全都具有较大影响。任何一种青年的群体行为都具有超前xìng(包括理想主义的幼稚)、超越xìng(现实和自我)和社会批判xìng(包括非理xìng的攻击倾向),这是青年群体行为独有的特点。而"蚁族"是青年中受过高等教育,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社会诉求、主体意识最强的活跃群体。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luǒ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更好地了解"蚁族"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他们的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让他们更好地、更快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尊重,是一项紧急的、艰巨的且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做出努力,付诸实践。

    第10节:“蚁族”诞生记之80后(3)

    三十年前的1980年,《中国青年》在第5期上刊发了一篇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这篇并不算长的文章开头便是一种绝望的口气:"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然后,"潘晓"历数了自己在家庭、单位、朋友、恋人面前所遭受的挫折,由此潘晓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

    但潘晓还是感到困惑:"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潘晓的困惑也正是当时很多青年的困惑。很快,潘晓的来信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中国青年》持续发表讨论文章,共收到读者来信6万多封,有数千万人参与了这场有关社会lún理与人生观的大讨论。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民xìng大讨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接受的第一场思想洗礼。

    如今的"蚁族"使我不由得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的潘晓大讨论,巧合的是,和我接触的许多"蚁族",虽表述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呼号。上个世纪潘晓事件引发人生观、价值观大讨论时,"蚁族"的大部分还未出生。两个世纪,同一种声音,个中的含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品味、去思考……

    第11节:"蚁族"全解基本概念(1)

    "蚁族"全解

    本部分将对"蚁族"的基本概念及产生原因进行介绍,并结合课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