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落后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宁可在大城市里做"漂一族",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第14节:产生原因(2)
(5)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体制xìng阻碍,也是导致"蚁族"出现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需求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赶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而对能够作为初级工人、高中和职专毕业生的需求却有增无减。这说明,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量接受了大学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尴尬局面。此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因致力求全而有部分雷同。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社会化,实行自主择业,但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招生部门只按照办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负责招生,这就造成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大量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因此,高校教育体制机制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是形成"蚁族"的潜在原因。
2.微观原因
(1)房租低廉,jiāo通便利是"蚁族"形成的客观原因。随着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各项管理措施逐步到位,流动人口必然向周边环城带地区迁移。同时由于环城带地区jiāo通便捷,生活成本低廉,可开发利用土地相对较多,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就业、创业机会亦相对较多,加之这些地区大量合法和违法建设的出租房屋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此落脚成为可能,势必在此形成聚居。课题组在"蚁族"聚居较多的昌平区沙河镇调查了解到,该村农业转制基地于2006年10月建设完毕,盖有大量房屋,其主要建筑面积20平方米,一室带厨房、厕所,建成后便在互联网上发布出租房信息,房租为200元左右/月。由于其房租费用较低,jiāo通离市区较近,相对便利,居住条件适合部分大学毕业生所需,于是便有部分大学毕业生从北京各地前来租住,产生了"聚居村"。
(2)追求群体间的认同是"蚁族"形成的主观原因。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熟悉的人群能给其以较大的安全感。因此,他们往往在毕业前夕和师兄师姐联系,希望与他们居住在同一区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聚居村"。这时的"聚居村"就像一个相对熟悉的港湾,毕业生那疲惫的航船要在港湾中抛锚、躲避。不论港湾同意接纳与否,也不管港湾是否能够承受,寻求庇护的航船扎堆似的往里挤。课题组在海淀区唐家岭"聚居村"调研时发现,许多"蚁族"成员都在"聚居村"内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和jiāo往圈,圈子里的人大都是自己的同学或老乡。
(3)对独立生活状态的追求,导致了少量在校生选择在"聚居村"居住。其中,有些在校大学生是出于xìng格缺陷而在"聚居村"居住。这部分学生或者不善于处理同学关系,或者不习惯集体生活。选择在校外租房居住,既清静又省事。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室友们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因而在集体生活中往往难以相融,甚至产生矛盾或纠纷。于是一部分同学便怀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避而远之,在校外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空间。
还有些在校大学生是与恋人同居,营造"二人世界"而选择在"聚居村"居住。目前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较多,而且大学生中同居现象较为普遍。毕竟学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集体宿舍显然不允许,也不适合这些同学"过自己理想的生活"。为了有更多单独相处的时间,在校外租房居住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寻找学习环境或为就业需要而在"聚居村"居住。由于民办大学是以自考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一些想拿文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