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三章 :晋阳石经(第1/2页)  无限时空之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河套而回,云还没过几天清闲日子,就被晋阳书院院长蔡邕给叫走,去晋阳书院的石经林观礼。

    蔡邕在灵帝时校订《六经》,刻在太学外的石碑上,万人前往观看,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后来蔡邕到了晋阳书院,教导学生,云因为想要启迪民智,便对蔡邕说:“您原本校订《六经》,解释了经书上大多的疏漏,这是名留青史的好事,可惜后来洛阳动乱,熹平石经被毁,实在让人痛心。如今您在晋阳书院,左右也无事可做,不如重新修订儒家经典,树立在晋阳书院如何。”

    蔡邕认为这是教化民众的大好事,欣然答应,像云要了不少钱和人后风风火火的做了起来。云原本就是随口一提,后来忽然有了一些想法,便加大力度支持蔡邕做事。修订经书少不了经学大师,蔡邕就是一个大家,但这个时代修订经书少不了北海那位。云诚恳的写了一封书信,讲述自己的想法,让人送到北海,郑玄对此欣然应许,还推荐师从经学大师刘熙,又得郑学真传的许慈前来。云不满足与这些人,给长安的李榷郭汜等人塞了不少金银,借着朝贡皇帝的机会,讨来了一张诏令,命令大汉各郡县举荐经学人才到洛阳修撰经书。这就是借着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搜刮人才了。

    不得不说,朝廷的名义就是好用,许多人才都被举荐到并州来,毕竟各地诸侯还不是裸的乱世武夫,明着反对朝廷的诏令这是他们还干不出来。况且除了喜好经典,捂着自己那几个经学家不肯放人的荆州刘表外,还没有多少诸侯愿意为了几个书呆子平白遭不尊皇命帽子,也没意识到小小经学人才离开会导致什么后果。

    于是大量的人才就进入了云的兜里,可惜云仔细看过了前来的人才名单,名声显于后世的还真没多少,大都是龙套角色,其中分量较大的只有两个,九卿之一太常赵岐,与并州重臣同为一龙的龙尾管宁,其他的才高者不过两千石之才,再次点的不过穷经皓首的腐儒罢了。

    但云也可以自豪的说,天下文气汇聚,莫过于晋阳了。有了这么多学问家,并州军的军事色彩外就多了一些气息,在天下舆论方面也猛刷了好几十点声望值。

    除了经学家,石碑还要有书法家才行,除了蔡邕飞白体名传后世,云还让人找了不少书法名家来,如被人成为笑林始祖的邯郸淳就被云派遣使者诚恳的从荆州请来,教导过司马懿,让曹丕十分敬仰的著名隐士胡昭,还有历史上的曹魏名臣,河东卫觊卫伯觎。

    可惜,云最想得到的书法家钟繇没能得到,此时这位还担任侍中在汉帝身边呢。

    除了儒家《六经》,云还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四书,将所有搜集得到的不同版本交给这帮儒学家,让他们继续交流辩论,或者说吵架,反正咱不急,就等着你们讨论出一个通行的版本,然后给我刻出来。

    汉代的学术竞争十分严重,古今之争势如水火,这批学问家中古今派别的都有,原本云以为文人相争,嘴仗最起码要打上好几年才有结果,没想到仅仅一年半,这浩大的工程就完了,后来才了解到,不是没有争论,只是有郑玄蔡邕赵岐这三位古派的大能压着,今派彻底熄火,古派大获全胜,整理校订的速度十分快速,又有六百多名学问家工作,这速度还是慢的呢。

    虽然天下动乱不堪,但晋阳石碑的篆刻还是牵动了天下界的视线,在云还不怎么重视的情况下,此时天下皆知,使天下人为之侧目,让并州军又猛刷声望,让曹操刘表袁绍等诸侯十分惋惜,当初老子要是能想到这一层,这么干多好。当然,曹操想的是这样能招揽多少人才,而刘表袁绍想的是这样能在士林中提升多少声望。

    在石经预计完成的前两个月,云就广请天下人来观礼,就连益州交州都送到了,反正只要云的使者能够到达的地方,都送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