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二章 编撰周礼(第2/3页)  会稽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甚至对于都城的建造,都有详细的记载。

    只是《周礼》可不仅仅是一本只描述礼仪的书,因为任何一种政体都是开始于农业、收获于政治,而大成于文化。所以《周礼》还是一部治国的纲领,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对于如何治理百姓、治国官制、兵法谋略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就算是礼仪的部分,也带有强烈的政治因素。

    对于官制部分,分别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宫组成,大致分工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大多依从此而来,六官即六卿,根据周公旦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一直到现在,各路诸侯中的官员、包括越国的官员制度,虽然细节方面有所出入,但大体都是依此而来。

    《周礼》中的六宫,再加上天、地、春、夏、秋、冬,就是所谓的‘天地四方六合’,这便是周人眼中的世界。

    现在看来,《周礼》的最大成就还在于解决了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后世人口中的大宗、小宗,进一步的发展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

    由于那时还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有“代理成王”的名义来管理天下,但同样,管叔、蔡叔也同样因为争夺王位而背叛王室。在制作《周礼》的时候,周公旦不能不考虑“三监之乱”的悲惨教训,何况周公旦对大商王朝的历史和王位传承制度了如指掌的。

    按照大商的制度规定,商王死后,王位就由弟弟继承,一直到没有弟弟为止,然后才会传给儿子,至于是传给最大王子的儿子,还是传给最小王子的儿子,则没有定制。商朝统治者虽然前期都是一夫一妻制,但到了后来所实行的基本都是多妻制,一个商王如果不是短命,就会有许多儿子,这样,子侄之间就很容易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并最终酿边成了“九世之乱”,时间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就是周朝在周公旦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继承周族太王之位的不是他的长子泰伯和仲雍,而是季历,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发为太子。周公旦制作《周礼》以后,周朝才开始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从成王开始,到‘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传给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在法律上解决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的斗争,相对稳定了大周王朝的统治,与大商王朝比起来,除去建国之初的‘管蔡之乱’外,周朝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内斗。

    嫡长子继承制是《周礼》的核心内容,是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再也不是原来的如周族那般叔侄、兄弟间的关系,而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天子和其他王室成员之间额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

    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家、国、天下的宗族制度,这便是中原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来。按照《周礼》上面的规定,大周所册封的各路诸侯在周天子面前的身份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却又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

    周初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大商那神权统治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