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传说中的冯道(第2/3页)  升官!发财!死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你忘了他还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初为玄宗皇帝(李隆基)所设,可陪皇帝在宫中饮酒、作诗、下棋,后因常居宫中,逐渐有制诰之权,也就是皇帝有时会不经三省下诏书,这诏书哪来的,就是翰林学士写的。朝廷为了区别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写的诏书,中书舍人写的叫外制,翰林学士写的叫内制,因为拜免将相,号令征伐,废立太子、废立皇后这种事,皇帝一般不喜欢经过外臣,所以翰林学士写的诏书反而比中书舍人写的诏书更厉害,翰林学士因此又有内相之称。”

    “这么厉害?”李从事瞪大眼睛。

    “外臣在宫外,轻易见不到皇帝,翰林学士却在宫内,天天陪着皇帝,皇帝有点事,皇后不一定知道,翰林学士却未必不知道,当然,翰林学士权势大小,这得看受皇帝宠爱程度,翰林学士无品阶,受宠的可以和宰相对着干,不受宠的,宰相拍拍手,就不知道丢哪去了。冯大人那已经不算是受宠了,那是独宠,只怕皇帝晚上去哪宫妃子那睡觉他都知道。”和凝打趣道。

    “这也太……难怪你说郭公怕他,要是他在皇帝面前天天说郭公坏话,只怕郭公也讨不了好。”李从事感慨道。

    “对啊,所以说一般没谁会吃饱了撑的得罪翰林学士,不过,郭公怕冯道,并不是因为这些,毕竟郭公是枢密使,手掌天下兵权,冯大人虽然简在帝心,可毕竟是文臣,朝廷素来重武轻文,论权势,差的更不是一星半点,郭公与其说是怕冯道,不如说是敬重冯道,冯道曾有恩于郭公,所以郭公在外几乎从不直呼冯道之名,都以先生或者书记尊称。”

    “什么恩情?”李从事好奇的问。

    “这……”和凝有些犹豫。

    “你放心,我保证不向外说,我发誓!”李从事立刻伸出三个指头指天。

    “这倒不必,告诉你,你也不敢朝外说,当然说了也没事,只要你不怕得罪人……”和凝笑道。

    “那你快说啊,别卖关子!”

    “当年咱这洛阳还是大梁的天下,现在的皇帝,当时还是晋王,带军来攻打咱时,在打仗的紧要关头,和郭崇韬因意见不合起了内杠,据说郭公当场甩脸子走了,气的晋王大怒,直接扬言不打了,非要撤军回晋阳老家,当时晋王盛怒之下,军营中武将和幕僚没一个敢吭声,冯道当时为晋王掌书记,晋王命他写退兵的诏令,冯道故意只磨墨不写字,引的晋王大怒,冯道却反问郭崇韬有什么错,说郭崇韬身为统帅,给主上提建议本就是职责所在,如果他说的不对,不听就是了,若是现在回去,岂不是便宜了对面的梁军,又出去找到跑了的郭崇韬,把他训斥一番,说他身为属下,却目无尊卑,和主上意见相左时,不知劝诫,反而甩脸子置气,据说当时冯道把郭崇韬骂了个狗血喷头,最后郭崇韬受不住了,跑晋王面前磕头赔罪,晋王当时气也消的差不多了,看冯道把郭崇韬骂的这么狠,反而不好意思,就和郭崇韬一起向冯道道歉,说不该一时置气惹掌书记生气,冯道这人脾气是出了名的好,从不生气,那一次,却把晋王和郭崇韬都震住了,从那以后,晋军中的武将,再没有人敢跟冯道顶过嘴。”

    李从事想象了一下,有人指着当今皇帝和郭公说教,忙摇摇头,这冯大人太可怕了……

    不过,这种事和凝怎么知道?

    和凝知道李从事想什么,淡淡的说:“当时抵御晋王,呃,当今皇帝的,就是我岳父!老爷子当初得知晋军起了内讧,高兴的要命,正要发兵反击,却得知两人又好了,差点被气死,在军营骂了冯道一个月。”

    咳咳咳,贺老将军果然生猛,可惜后来被废帝毒死了,李从事暗自惋惜。

    “冯道扬名是在北方军中,如今大梁这些旧臣多不知道,还只以为皇帝是宠信心腹,何其可笑。”和凝倚着马车叹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