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战战国风云(13)(第3/7页)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此,赵军又一次和秦军陷入了僵持。

    此前赵军深入敌腹斩获五万秦军,后赵括敏锐发现秦军似有包围趋势,然而秦军也并未想到赵军此次均是主力出战,虽有包围然武力值不够,被赵军撕开了裂口成功突围渡河回归长平大营。

    赵军虽然在东归的过程中难免被秦军咬了尾巴,但赵括所带领的是赵国精锐部队。部队和民兵的最大区别便是在于纪律性。经过训练的赵军便是东退也并未散乱,损失比起秦军这次诱敌深入而言小上了许多。总体而言,这一次战争就战况就斩首数目来说是赵军占据上风的。

    然而等赵军退回长平大营后愕然发现,秦军之所以没有派来足够的人手来吃赵军是因为他们分兵了。秦军另外分出了两支部队,一南一北插入了赵军的后方。

    长平大营的北方防线百里石长城以及通往赵军屯粮处的大粮山通道均被秦军切断,如今的秦军就有如一个做出拥抱姿态的友人一般,冲着赵军张开了臂膀。

    但这个拥抱毫无疑问是致命的。

    大粮山存放有赵军三分之二的军粮,为了保护这部分粮草,赵括派了大部分的民兵于那处防守。

    而且大粮山之所以被选择成为赵军军粮的囤积处自有其优势在,大粮山呈居高临下之势,东侧是丹河,西北是毗邻的韩王山,而大粮山、韩王山两座山都是丹河两岸最高的山,均是西高东低,对于处于其西方的秦军来说一点办法都没有。

    除了屯粮之外,它优秀的地势可帮助赵军监视秦军动向,秦军的进退人员变化全都逃不过大粮山山顶侦察兵的眼睛。山上又设有烽火台,秦军若要偷袭便可第一时间发现并点燃烽火,赵括自会派大军前去救援。

    这样的防守几乎无懈可击,便是再老道的将士想要来攻破这一防守线都要头疼半日。奈何秦军将领白起不走寻常路,他根本就没有攻击大粮山,甚至于秦军的兵士根本就没有靠近大粮山的防守戒备范围。

    他们先是切断了大粮山和长平大营的通讯联络,然后趁着赵军被困在河对岸的时候派兵扼守住了大粮山东侧和赵军运输的主要通道。

    秦军根本就不需要和山上的民兵发生冲突,只需要在下方以逸待劳围粮杀救就好。

    大粮山上的确是驻有不少民兵,但哪怕是军队在没有一个领头人的情况下尚且是一盘散沙,遑论远不如兵士的民兵呢

    山上倒是也有胆大的,曾经组织过几场反攻,但是对于全披甲的秦军兵士而言,一身布衣没有防护没有训练没有计划的赵国民兵杀起来也不比砍瓜切菜困难多少。等杀了几批之后,山上立刻就老实了起来。

    秦军并不在意这些人是当真吓破了胆,还是蛰伏起来准备等赵军来救时里应外合,对他们而言这都没多大区别。

    事实也是如此,赵军在发现屯粮地被封之后立刻派兵来救,他们绕过了被秦军封锁的大道,选择从大粮山的东侧小东仓峡谷进行进攻。

    小东仓峡谷是由大粮山和韩王山两座山脉的溪水流淌形成的小型峡谷,这里河水不深,水流也很缓,只是整体呈现两岸地势高中间低的姿态,并无遮挡,选择从这里进攻对于防守方就是瓮中捉鳖,极为有利。

    这样就算能够攻下也是强攻,用命对冲的那种强攻。

    为了给他们打掩护,赵括派兵佯攻北端百石里长城所在的战场,试图吸引秦军的注意力,但并未奏效。

    秦军仰仗着百石里长城牢固的防护在此处不需要耗费太多兵力,而赵军的意图又早被秦军摸透,赵军派去运粮的兵士拼命强运,付出了巨大代价只收获全军三四日的粮草。赵军南北两线进攻均是宣告失败,只能暂且蛰伏。

    长平大营本身也拥有一定存粮,可以供给赵军休养生息,赵括一边让兵士抓紧时间休息一边派快马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