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战国风云6(63)(第1/4页)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立冬时节,趁着咸阳城还没有下雪,  荀卿照例带着弟子们集体出行。

    刚刚出城还未等他们抵达固定地点,  就已经远远就看见了那儿已经围坐了一圈又一圈的人。见他们过来,  原本坐在原地等候的人们纷纷站起向他们行揖礼。

    这是秦国学宫的特色,基本上每隔一到两个月,学宫的学子们就会拿着普通人容易触犯到的秦国律法去讲课。

    起初,听课的基本随缘,  多半是来往秦国的客商以及恰好有空闲得无聊的农户。但等到了后来,  便转为了咸阳城附近的村长或者三老主动前来听课,  他们甚至还会特地却学宫打听这个月开学的日子,以避免错过讲堂。

    走到这一步,秦国学宫的师生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心力。

    秦国是郡县制,官方的管理到县为止,  而县下头还有更小的行政单位。为了方便县长管理,  便会在乡设三老负责教化,  其下又有里长、村长。不过这些任命不由政府指定,  基本是各地推举当地最有名望之人担任这一职务。

    这必然导致这些地方基层管理者良莠不齐。秦国法律重刑,一个错判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因此,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荀卿主动带领学子们去各地。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一群儒生居然会到基层普法。

    事实上,  儒法之间并不对立,  儒家也并非不。给外人造成儒家轻法的错觉的原因是在儒家思想内,法律是最低的底线,儒家的所有思想都是在这层底线之上进行建设的。

    儒家讲究的是「运」天下,  也就是顺势而为,追求的是人人在法律的底线之上的更高追求,法律为「治」,要更为强硬,带有强迫性。因此在不少儒生的理念中,一个国家如果仅仅是用法律来治理,或者这个国家的法律严苛细密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的话,那就说明这个国家的道德已经败坏到了一定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各国抵制秦国的原因,因为秦国就是一个用别国的「底线」来治理国家的国家。在东方五国看来,秦国必然遍地流氓处处失礼。

    但荀子不这么认为。

    荀子自求学开始便在各国之间游走,他和各国大王交流过,也和贩夫走卒甚至山林盗匪相处过,因此他非常清楚,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将儒家听进去的只有少部分人,而大部分人连活下去都无法保障,和他们说仁义道德无异于对牛弹琴。

    之前那些妄图用儒学非议秦国的儒生都忘了很重要的一点,孔子曾说礼不下庶人,孔子所信奉的教育是因材施教,而孔子更是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儒家绝不应当强迫别人来学习儒家。

    孔子有几个学生,在他留下的语录之中他对不同的学生说的话的深度也是不同的,和资质最好的颜回的话是话中有话余音绕梁,可以从中层层分析剥离出若干意思,而和资质最差的子路的对话便是极为简单直白,词即意,根本不需要多想,只要照着做就行。

    这是为何因为孔子认为,对于愚钝之人千万不要同他说过于深奥的话,免得他多想走歪了路,只要将最终的结论告诉他就可以了,这样未必能把他教好,但是绝对不会教坏。

    这也是儒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关键。

    而就这一点来说,荀卿认为商鞅此前作为并无过错,他甚至是欣赏的。他不知道商君入秦时候秦国是怎么样的情况,但只要翻看商君书,他就能从当时的条条框框中窥得当时的秦国到底有多糟糕。

    商君没有将时间花费在给那时候的秦人解释这些零碎问题上,他只是极为强硬地表示这些你们都不需要知道,先养成不允许这么做的习惯就是了。

    以刑止刑,在短时期内是见效最快的。而在商君治国之后至今已经有了百余年,秦国百姓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