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月的回绝让他难以接受,一向都是他回绝别人,江晓月却是个例外。本来,就对江晓月抱着好感,这么一来心就更痒痒了。
他想正儿八经地追求江晓月,直到江晓月点头为止。可想着江晓月板着脸瞪着眼的样子,又有点胆怯。
戴国江是犹豫不决。
他一向心高气傲的,哪里放得下架子?
*
秋天,是个收获季节。
全国各地都迎来了大丰收,困难时期终于过去了。
三年下来,江家变化不小。
江老爷子和江老太太今年八十,算是高寿了,挺过那段日子可不容易。要说,多亏了晓月,她开的中药方子很养人,靠着那点药膳硬是挺了过来。
江瑞丰也评上了教授,一个月领一百多块,宽裕了不少。吴阿秀在里弄上班,也领了一份工资,虽然不多却是劳动所得,拿着格外安心。
江采文升了责编,余书遥也当上了主任,工作很是积极。二人生了两男一女,就像无数城市家庭那样,随着孩子们长大,住房也拥挤起来。
江采文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很不方便。阁楼上有两间房,采晖的房间一直空着,余书遥就跟婆婆商量着,想把那间屋子让磊磊和海海住。
江瑞丰没有答应。
他说,那间屋子是给采晖留的,采晖跟文苏回来了,得有一个地方住,即便空着也不能占了,两个儿子要一碗水端平,这是个原则问题,不能违反。
江瑞丰就把楼下的客厅腾出来,打上隔断,让秋秋住在小隔间里。
余书遥有点儿不高兴,一家人都挤着,就那间屋子空着像话吗?她跟家里有了矛盾,江采文只好劝着,可心里的疙瘩一旦拧上了,想解开就没那么容易了。
余书遥向单位提了住房申请。
她算是元老级的,也有这个资格。社里安排了一间宿舍,是个单间,十多平米,就挪了一些东西过去,先占住了,等磊磊长大了,就让磊磊住。
江采文也向报馆里提了申请。
报馆里职工多,分房子是要排队的,但只要轮总能轮上的,即便像申城这样的大都市,也是有希望的。
江采文打算申请到了房子就搬出去,或者让孩子们住,总之住房问题一定要解决。
说到住房,江采晖倒是自行解决了。
研究所里条件好,盖了两栋家属楼,给科技人员都分了一个套间。他跟季文苏结婚后,生了一儿一女,如果不是赶上困难时期,怕还要多生一个呢。
这几年,研究所里也出了成绩,被划到了国防军工行列。科技人员虽然不穿军服,却是有军籍的,待遇也提高了不少。
江晓月听说后,笑得合不拢嘴。
小舅舅和小舅妈进了保险箱了,家庭出身问题也降到了最低点。运动来了,还有比部队更安全的吗?
江晓月为小舅舅一家感到高兴。
不论到了何时何地,只要有真本事就有用武之地。仔细想想,运动期间清理的多是那些耍笔杆子的,真正搞科研的都被保护起来了,都在隐姓埋名地为国家做贡献呢。
想到这个,江晓月就担心起采文舅舅来。
做报刊编辑是很危险的,担着责任不说,这个方向路线一定要把握好,不能轻易站队,也不能乱说话,要跟得上形势才行。
江晓月回顾了一下,那场运动是从申城发起的。
几家新闻报刊打了头阵,掀起了一波高.潮。作为从业人员,想置身事外恐怕很难,采文舅舅是不是转行做点别的?
可采文舅舅是学中文的,又能做什么呢?舅舅很喜欢这个职业,真脱离开来还真不习惯呢。
为了一家人过上安稳日子,江晓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