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4章 晋江独家(第3/4页)  年代文里随娘改嫁养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女孩叫李秋妍,今年二十二岁,是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自愿报名支援边疆,言语间很是自豪。

    江晓月有点惭愧。

    她发现队友们大都是自愿的,还加入了组织,像她这样的“落后分子”真不多。她把自己隐藏起来,生怕人家察觉到了。

    车厢里很热闹,都是“支边”大学生,相互之间很快就熟悉起来。

    领队说为了照顾大家,这几节卧铺车厢都包了,以前“支边”都是坐硬座,到地方时脚脖子都肿了。

    火车“哐啷哐啷”地跑着。

    蒸汽机车都是烧煤的,烟尘很大,一天下来鼻子里都是黑的。

    江晓月戴着口罩,看到周围同学一脸诧异的样子,有点不好意思。她跟人家说,她是医生,注重个人卫生,还给大家发了几个口罩。

    一路上的辛苦不必多说。

    好在人多热闹,相互照顾着,说说笑笑,时间就过去了。

    江晓月打了一路扑克牌,牌技都练出来了,也交了几个新朋友。可即便如此,身体的疲劳和生物钟的错乱还是无法抵挡。

    抵达乌市时,江晓月已经抬不起脚了。

    她从没想过坐火车也能把屁股和脚脖子都坐肿了?如果不是队友们帮忙,行李和旅行包都提不动了,狼狈得不得了。

    *

    一行人排成两队,出了火车站。

    接待站安排了三辆军用大卡车,把“支边”大学生拉到了招待所。

    到了地方,江晓月一头扎到了床上。她睡了一天一夜,感觉还在火车上“哐啷”着,两条腿都没了知觉。

    去兵团报到之后,江晓月才有时间打量着这座城市。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比想象的要繁华。从行政划分上,这里分为兵团和地方两部分,半个城市都是军事化管理,驻地、工厂、医院、学校都是军队建制,他们这批大学生们将分在兵团辖下的各个单位。

    一行人在兵团招待所集中培训了三天。

    各家单位来挑人了,江晓月被兵团医院选中了。

    一个是她的业务能力好,一个是政治表现好。她是军属子女,又是自愿报名“支边”的,医院自然需要这样的人才。

    第二天,江晓月去单位报到了。

    医院还专门派了卡车来搬行李,很是热情。

    到了医院,江晓月惊讶地发现,院里的医务人员一半以上都是军籍。人事科的徐同志跟她说,像她这样的大学生,只要转正后就有机会加入军籍,还有军衔呢。

    江晓月不禁笑了起来。

    转了一圈,都快成军人了?

    看来“支边”也分几种情况,留在兵团医院跟在申城没多大区别,也没想象得那么艰苦。当然,去基层就不一样了,生活条件要差很多,交通也没那么便利。

    *

    一个星期下来,江晓月就适应了医院生活。

    她分了集体宿舍,跟一位女医生住在一起。女医生叫杨虹,也是“支边”大学生,老家湖北的,来了两年了。

    杨虹很热情,带着江晓月认路领东西。

    “晓月,乌市条件不错,呆在这里很快就会喜欢上的……”

    江晓月也有这种感觉。

    赶在夏季,瓜果飘香,想吃什么都有。这里空气很干燥,外面太阳大大的,可屋里格外凉爽,比申城的夏天好过多了。

    江晓月给家里写了信,报了平安。

    当然,给钟建军的信也少不了,虽然还是正正经经的,把他当成同学,可该汇报的都汇报了。

    安顿下来之后,江晓月就上岗了。

    她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跟杨医生在门诊上值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