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9章 第199章(第1/6页)  荣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苏妙真听着柱间戏台上的唱念做打声和官厢外的轰然叫好声,扭头向苏问弦道:“这出戏演了多少出了,那扬州城百姓和杨千户反应如何?”

    《鸳鸯记》在风俗较为开放的吴郡一经上演,效果就极好,民间更是直觉地认为此种情形不算失节。凡是看过此戏的十有八九都是同情善良贤淑却遭危难的戏中女主,苏妙真从湖广回来后,还听小藕官和顾长清说,这引起了苏州府一些士绅学子们针对这种“失节“情况的辩论。

    若说先前大部分学子官绅因学了些圣贤书,就觉得无论何时女子受辱后都该自觉以请下堂或自尽保护夫家名声的话,在看了这出渲染人心的戏目后,他们也下意识地多了其他疑问,进而多了相对深刻的思考——一个无辜的女子在意外受辱后,难道就不能认真生活下去,而要将一切羞辱言论加诸在她身上么……

    苏问弦笑道:“十次八次不在话下。至于杨靖,去年隐约听到风声的人不少,这戏一上演,寻常百姓虽不知内情,官绅盐商里却有许多明了的,他受不了别人的议论——如今也有月余不再出门。”

    苏妙真点头,不再过问此事,苏问弦又道:“对了真真,这出戏目还影响了年底府衙判决的一桩案子……”便细细讲出。

    在扬州府九月间,有一对夫妇也遇到了乔氏杨千户的事。同样是妻子被奸污后,又被丈夫辱骂责打,百般虐待,妻子不堪忍受,心灰意冷,便投井自杀。妻子的娘家发现后举状告到府衙,靳知府本想着女子失贞后自尽乃天经地义,便不理会。

    但拖了一段时间后,扬州府大街小巷都传遍了《鸳鸯记》的戏目,话本和说书内容,;故而这案子一宣扬出来,同情妻子的舆论熊熊如火,而知府亦看过这出戏目后,入戏过深,同觉愤慨,便拿出卷宗,重判丈夫杖刑二十,责成赔银,好好埋葬。

    苏妙真一听有这等变化,欢喜难言:“我就知道这出戏肯定能有些作用的,果然,在这案子上就成功引导了正确的言论。”

    苏问弦看着她笑道:“真真,我当初看你爱舞文弄墨写什么话本小说,还觉得不过是小女儿家贪玩,现在想想,你这一杆笔能做到的事却也不少,好比这些民间舆情……”

    他慢慢笑道:“因着你那话本,张松年进入通政司成为左参议,且他至今在京城的百姓眼里,仍是大顺数一数二的能臣好官,和话本里的葛青天一般值得信重。虽则他有点过分清正不知变通,但就凭着这些舆情民望,眼下却已然被提作首辅——话说回来,这可不是有你的一份功劳么,你若是去他跟前亮亮身份,说不得他都得把你供起来……”

    又道:“听说他一进内阁,就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京察,人们都说他这是想要为接下来的丈田清粮做准备……”

    苏妙真闻言一惊,苏问弦如今在政务上也不瞒她,便将从京城刚传出的消息说出,原来这就是年节前几天刚发生的事。

    文婉玉的父亲乃是阁臣之首,但他处事衡平持正,嫁女后越发明哲保身,故而四位阁臣并没真的分出地位高下。

    而先前在黄河大水中冒死谏言查仓的张松年,于乾元十年进入通政司,后一路升到左参议。

    如今文老太爷去世,文大学士便要丁忧三年离开内阁,张松年就被乾元帝空降安排到内阁成为元辅,压倒了亲家许大学士还有礼部尚书户部左侍郎三人,引起朝廷议论。

    但因着他在民间名声太好,一些重臣纵有怨言,也不好否决。

    苏妙真对张松年算挺有了解,知道这位清官乃是顾老太爷的门生,和顾家素有密切往来。此刻听得苏问弦提起“丈田清粮”一事,立刻又明白定然和顾长清先前秘密送到京城的奏疏有关。

    她暗想多是顾长清和张松年通过气了,心中不免一喜——有一个首辅大力支持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