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不是唐将个个都是虎胆英雄。在唐太宗李世民进行驻跸之役的时候,唐ping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所率大唐水军,在虬髯客等攻占卑沙城后,跟随其继续向西北推进。在抵达建安城下时,唐.军壁垒尚未加固,兵士大多出外樵采放牧,建安城内高句丽守军突然杀出,唐.军有些惊恐。张亮此人是个庸才,平素胆怯懦弱,见到敌军杀出,他踞坐胡床,直视不言,被吓得呆如木鸡。可是将士见他神色不变,还以为他沉稳勇健,军心稍定,总管张金树等鸣鼓整军,向敌进攻。高句丽守军抵挡不住,只得败逃城中,婴城自守,不敢出战。如此战胜,也可以称为战争史上的一个笑谈。
八月二十四日,唐太宗李世民将军营移至安市城东,与李勣等商议攻城方略。
李世民和李勣等将领仔细观察了安市城,发现这座城池面积非常大,而且城高墙厚,非常坚固。拥有护城河、吊桥、闸楼、瓮城、箭楼、城楼、角楼、敌台、敌楼、战棚、女墙、垛口、登城马道等一系列非常完备的城防体系,防御力非常强大。
安市城的城楼乃是城主杨万春坐镇的城防指挥所;瓮城为大城门外拱卫城门的小城,是在城门外筑成的一个封闭空间,敌人一旦进入其中,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的夹击,犹如“瓮中捉鳖”;箭楼为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在楼外壁与左右两壁辟有箭窗,守城士兵可以躲在箭楼里射箭,可以减少自己的伤亡,居高临下,更好地射杀敌人。敌楼是建筑在城墙敌台上的城楼,用以驻守士兵。平时可以利用其外凸和建筑高大的特点,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战时可以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进行火力射击,并可与城墙上的“战棚”互为连线,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狙击攻城之敌。敌楼为砖木结构歇山顶重檐二层楼,楼体通高9.22米,楼下筑有台基,周设回廊。底层楼门向内,外壁开三窗;二层外面楼壁开箭窗三孔,左右无窗。敌台,亦称墩台、墙台、马面,是城墙向外凸出的墙体部分,可以三面防敌。相邻敌台之间距离皆为120米,火力交叉为60米——恰是古代箭、弩、飞钩、掷枪等射远类与抛掷类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杀伤范围,一旦敌人攀墙攻城,便可在主体城墙之外,形成一组组高空密集交叉火力网,毙敌于城下,使敌人难以接近城墙,从而大大提高城池的防御力。
安市城的城主叫杨万春,其人骁勇,手下的兵马精良,城池地形也极为险要,当年莫离支作乱的时候杨万春不服莫离支的篡权,于是莫离支派遣大军进攻安市城但是却失败,只好默认杨万春在安市城的统治权。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安市城是个难啃的骨头,而且杨万春打定了主意死守城池,决不与唐.军正面野战,唐.军要硬攻下安市城得难度很高,于是提议舍安市而西攻建安,此时张亮率领的水军也在围攻建安城,两军夹攻则“建安得,则安市在吾腹中”;但李勣却认为若西攻建安,则距唐.军的粮饷基地辽东城过分遥远,如果高句丽断我归路,情势必定危机,故坚持“先攻安市”。最后,唐太宗李世民本着用人不疑地方针,同意了李勣的计划。
八月二十五日,唐太宗李世民又将军营移于安市城南,切断了安市与建安两城之间的联系。然后下令李勣攻城。李勣等拥高延寿等高句丽降众营于安市城下,招降城中将士。但城中坚守不动,且每次看见唐太宗李世民旌旗麾盖,必乘城鼓噪,以弓矢相拒。唐太宗李世民大怒,李勣乘机请求克城之日,男子尽诛。此话传入城中,守军益愤,人皆死战,故久攻不克。
这时,高句丽降将高延寿献策:应释放高句丽降将与妻子团聚,以动安市守军之心;然后移兵进攻乌骨城,该城守军弱少,可朝至夕克。最后麾军南下,ping壤可唾手而得。群臣诸将亦建言应与张亮所率水军会师,并力攻拔乌骨,“渡鸭禄水,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