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以前,古人在动物骨骼、以及龟甲上刻字,可以称之为甲骨文
商、周时期,在青铜器皿上铸字,可称之为铭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秦国用大篆,六国亦各有文字
甲骨文、铭文、大篆、小篆皆是我华夏文字,可其书写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字数从少到多,结构却从繁到简,这不就是更改祖先文字吗
若是祖先因循守旧,文字一成不变的话,岩弟就不是手持毛笔写字,而是拿着一把小刀,在乌龟壳上刻字了,刻的还是鬼画符一般
因此上,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易记易写,有利于开启民智,传播我华夏文明,改一改,又有何妨呢”
薛羽写毛笔字不行,可说起文字的历史来,那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了。
这些知识点对后世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对于李岩来说,却无异于一场精神大地震
震的他目瞪口呆,脑海中一片空白,而后又生出许多疑问“请问羽哥,既然文字一直在简化,为何秦朝以后的文字,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呢简化文字,有利于天下苍生,为何秦汉、隋唐、宋元以来,没有那位大儒贤士,对文字进行简化呢”
“这个问题吗,就比较复杂了,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咳咳说了半天,真有点口渴了”
“羽哥,稍等,我这就去泡茶”
为了满足求知欲,李岩立刻行动起来,点燃了红泥小火炉,烧水、沏茶,还亲自给端了过来,殷勤的不得了呢
薛羽连喝了三杯,这才慢慢的讲述起了,文字简化的历史,以及中间出现的问题
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在中华大地上有无数的大小诸侯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习俗、文化,以及属于自己的文字
那个时候,同一个字,可能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写法,彼此又互不相认,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不过吗,有一弊,必有一利
文字的写法繁多,其变化的空间也大,同样一个字,由不同的人书写,可能多写两笔,也可能少写两笔,进而衍生出一种新的写法
反正文字没有统一的标准,谁也不能说,新出现的写法就是错的,只能说又多了一种写法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个字能少写两笔,就决不会多写两笔,因此随着写法不断变化,文字结构也在逐渐的简化,认识、书写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之后始皇帝横空出世,兵吞六国,统一天下,进而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
从此以后,全国各地的百姓们,固然生活习俗,说话口音有异,却使用着同一种文字,交流起来毫无问题,国家随之凝聚成一个整体,想分也分不开了
始皇帝统一文字,固然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可是有一利者,也必有一弊,文字有了统一标准,其变化性也就减小了。
比如一个馬字,爷爷写是十笔,儿子写是十笔,小孙子写肯定还是十笔
如果小孙子突发奇想,把馬字少写了两笔,那就是错别字了,就会受到父亲、爷爷的严厉纠正,没准还会打几下屁股,而后乖乖的恢复十笔的写法
如此一来,文字结构难有变化,简化起来就更难了。
话又说回来了,文字简化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放满了速度,却并没有停下来
秦汉以后,人们为了书写方便,还是自然而然的简化着一些文字,被称之为俗体字
比如六朝时期一些碑刻中,就出现了不少俗体字,隋唐时期就更多了,以至于影响到著名的书法家,如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里,就有很多俗体字
由此可见,文字一直在简化着,只是速度非常缓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