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金矿分红了!(第2/3页)  明末第一枭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身子大家都如此,谁也别笑话谁了,没有铁器,可以用木头凑合这样也行,可是人没有盐吃,真的受不了。

    太祖朱元璋规定过凡是卫所中的军户,有家室者,每个月可以领取两斤精盐,没有家室者,每个月半斤。

    这样的定额,足够日常生活用了,还能有小小的剩余呢

    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军户们每个月领取到的盐,连定额的两成都不到,至于剩下八成,都被高层军官们给侵吞了,再倒卖出去谋取暴利

    数量不足也就罢了,质量也差的一塌糊涂

    西北地区盛产青盐,这种盐质地纯正、颜色微青,乃是一等一的好盐,就连大明朝的皇宫里都食用青盐,达官显贵们也喜欢用青盐漱口

    可是军户们领取到的,都是颗粒粗糙、味道苦涩,还掺了大量沙子、木屑、老鼠屎的海盐,能够食用的部分,连一半都不到

    不用问也知道,肯定是有人偷梁换柱,把上好的青盐给贪污了。

    领来的盐不够吃,军户们只能自己买盐了,可是摸摸干瘪的荷包,再看看高高在上的盐价,除了唉声叹气,一点办法也没有。

    平心而论,大明朝的产盐地不少,产盐量也不少,因此盐价一直不算高,官方的定价是十文钱一斤。

    问题是,市场上的真实价格,从来没和官方价格一致过

    东部地区离海较近,晒盐、运盐比较容易,因此盐价也比较低,二十文钱一斤,是官方价格的两倍

    西部地区离海较远,大都食用矿盐、或者池盐,开采比较麻烦,因此价格也比较高,一般是官方价格的六倍、七倍,遇到盐慌的时候,还出现过几百文钱一斤的天价盐

    榆林还不算太倒霉,如今的盐价是八十文钱一斤

    一个正常人,一年需要大约四斤半的盐,也就是三百六十文钱

    按一家六口人计算,一年就是两千一百六十文钱,折合二两多银子,这个价格,军户们就是砸锅卖铁也吃不起啊

    可是人又离不开盐,既然吃不起官盐,那就就吃私盐好了,私盐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也好,深受穷困百姓的欢迎

    不过在大明朝,贩卖私盐可是重罪,轻则流放,重则斩首

    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挺而走险,贩卖私盐的事情十分猖獗,甚至有一些豪商、官员、武将也参与其中,不过他们不是为了吃盐,而是为了牟取暴利

    之前薛羽说了,要去买一些盐回来,如果是买官盐的话,直接去榆林城就可以了,路程也比较近便,可是他偏偏舍近求远,跑到黄河对岸的保德州去买盐。

    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了,他要贩运私盐,真是好大的胆子,视朝廷律法如同儿戏一般。

    在坐的都不是傻子,想明白其中缘故之后,都低头沉思了起来。

    放心吧,百户们不是想举报薛羽,真要那样做了,且不说白沙堡的人,就是手下那些军户,就得把他们千刀万剐了,如今的薛玉郎,可是镇羌所数千军户的心肝宝贝,伤了谁,也不能伤了他

    百户们想的是,要不要也入上一股,耕牛、布匹、铁器、精盐,那个堡垒不是急缺啊

    “哗啦哗啦”

    百户爷爷没说话,直接把百两黄金推了出来,以实际行动支持薛羽。

    第二是永兴堡刘百户,也把黄金推了出来,紧接着,其他百户纷纷效仿,都把视作性命一般的黄金推了出来,支持这次走私行动,至于大明律法嘛

    大明朝廷不给我们好日子过,我们又何必遵守它的律法呢

    计议已定,接下来,就是安排行程了。

    “百户爷爷,我不在这段时间,金矿上的事情由您来负责,一定让大家小心挖掘、注意安全”

    “放心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