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51章 一片苦心(第2/3页)  贞观俗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是。”    关于西京行台的地位,君臣交流了一会意见,最后定下来,也就是相当于是中央三省六部的派出机构,西京三省六部诸司,直接归东宫统管。    这相当于是在关内道、朔方道与漠南道之上,又设立了一个特别区划,这与大唐开国之初时设立的一些大行台其实差不多。    当时朝廷也先后设立过陕东道大行台、河北道大行台、益州道大行台等,以行台尚书令统领,下面也设有行台六部尚书等。    这一次的长安行台,则更全面。    “你真要回岭南?”    “有始有终嘛。”    李世民哼了一声,暗骂了秦琅一声滑头,便也没纠缠下去。    “那换谁来做这太子詹事、长安尚书令合适?”    “高相公,或者萧相公都可以。”    李世民沉吟了一会,“便由高士廉做太子詹事加长安尚书令,张玄素为少詹事,萧瑀做长安侍中兼左庶子,于志宁同为左庶子。    杨恭仁做长安中书令兼右庶子,杜正伦同为右庶子。    太子领雍州牧,李靖为京兆尹,宇文士及、陈叔达为京兆少尹。    王珪为长安吏部尚书,李道宗为长安兵部尚书、许敬宗为长安户部尚书、段纶为长安工部尚书、窦诞为长安礼部尚书,李百药为长安刑部尚书。    长安行台一些关键的职位,李世民亲自点选。    刘弘基、李孝恭、武士彟这样的武德元老,也被李世民授以长安行台十二卫大将军等职。    至于长安行台九卿,更基本上都是太子承乾的那些姑父们担任。    反正长安行台小朝廷的这些官员,要么就是如宇文士及杨恭仁这些德高望重的元老,或是如王珪这样被贬的宰相。    要么就是非亲即贵了。    不过这些人虽然大多已经被排除出大唐权力中枢了,但论能力也还都挺强,而且各自的人脉、威望,影响力也都还是很强的。    因此这个长安行台小朝廷,其实就是一个非常豪华的班子,相当于是给承乾的东宫班子给大升级了。    皇帝给承乾练手的地盘也更大了,不再局限于京兆,而是整个关中地区,虽然长安行台这边也还是得受洛阳朝廷管辖,但毕竟属于比州道更高级了,权力还是很大的。    李世民为了叛逆的儿子,也是操碎了心了。    刚授为尚书右仆射的高士廉改任太子詹事、长安行台尚书令,这右仆射又空出来了。    李世民笑着问秦琅。    “陛下自有决断,何须问臣。”秦琅自己检校中书令都不干了,哪里还管的着尚书右仆射。    况且李世民是出了名的喜欢折腾宰相们,微操小能手。    群相制度在他手里发扬光大,而且以他官兼职宰相更是成为制度,搞来搞去,这一切其实还不是为了削弱相权,强化皇帝对中枢的控制权嘛。    所以宰相人选,其实大臣们都心知肚明,懒得插手,反正皇帝总有自己的想法的。    果然,李世民也没客气,真的只是问问而已。    “便让杨师道转中书令,魏征仍为侍中,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其实马周能力挺不错,只是终究资历不足,岑文本文笔不错,还是留在翰林院更合适。”    李世民似是自言自语,秦琅却不接话,他跟中书侍郎马周的关系极好,另外黄门侍郎崔干以前叫崔民干,是秦琼妻兄崔敦礼的族叔,可秦琅并没有要举荐二人做中书令的意思。    因为他知道,李世民不会同意,所以懒得再去犯用人唯亲这样的嫌疑。    皇帝面带着微笑,似乎乐在其中。    上午房玄龄才恢复尚书左仆射,又刚加太子詹事,结果中午便又改了。    “朕念你写!”    李世民背负双手,十分自得。    秦琅提笔。    房玄龄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右仆射,杨师道为中书令,魏征为侍中。    中书侍郎马周、令狐德棻,黄门侍郎崔干、刘洎。    崔敦礼拜吏部尚书,李大亮升兵部尚书,唐俭为户部尚书。    刚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