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岂是儿臣尽孝之道?”</p>
先是于志宁,紧接着是张玄素,杜正伦,一个接一个的站出来指责太子不对。</p>
高士廉咳嗽几声,打断了几人的话。</p>
“太子殿下,圣人还有一道敕令传到,自颁敕之日起,太子殿下不再兼领雍州牧之职,由老臣代领雍州牧一职。”</p>
“今后,长安行台事务,皆由行台三高官官组成的长安内阁决策。”</p>
李世民对承乾的行为非常不满,如今开始收权了。</p>
长安内阁是仿朝廷中书门下而设,以长安的三高官官和东宫的一府两坊主官组成,实际上因为三高官官兼着东宫官,所以这个内阁,其实就是行台三高官官组成,另也有其它官员得皇帝特旨而进入。</p>
进入内阁的官员,加内阁大学士衔。</p>
他们如中书门下的政事堂一样,拥有决策和封驳之权。</p>
承乾依然是皇太子没错,内阁也对太子负责,但实际上李世民现在已经剥夺限制了承乾许多权力了。</p>
长安行台的重要事务,都要经过内阁商议决策,盖印才能有效,否则无效。太子若直接发太子令,没有通过内阁,地方不得遵行。</p>
攫欝攫。不管是人事任命还是财政钱粮调拔,以及兵马调动等等,都必须要通过内阁。</p>
内阁辅佐太子留守西京长安,制度上来说,行台事务先呈报银台司,银台司抄录一份留底备份,然后转呈东宫詹事府。詹事府呈报太子过目,再转到内阁。</p>
由内阁商议出处置方案后,票拟贴黄,再转呈太子过目批复。</p>
李世民说因为太子还年轻没经验,所以内阁票拟贴黄之后,由东宫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主官代为批红。</p>
批红后,再发回给内阁转交行台三省六部五监九寺十二卫四府八军等部门执行。</p>
这么弯弯绕绕,实际上就是完全剥夺了承乾原来的军国大权了。</p>
毕竟李世民这一套很有意思,先是让由长安行台三高官官为主组成的内阁票拟贴黄,然后再让东宫的詹事府左右春坊的主官代承乾批红。</p>
实际上,这个过程里,内阁行使的是决策大权,而东宫这边行使的是封驳权,他们可代太子对内阁的决策说行还是不行,行就发下去执行,不行发回重拟,但东宫这边没决策权,只有封驳权。</p>
只是呢,有意思的是,长安行台三高官官,实际上也兼任着东宫的一府二坊的长官,如长安行台尚书令高士廉就兼太子詹事,如今还兼雍州牧。</p>
侍中兼左春坊左庶子,中书令兼右春坊右庶子等等。</p>
说白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身兼两职嘛。</p>
现在李世民让高士廉他们左手负责决策,票拟贴黄,右手负责封驳审议,代笔批红。</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