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8章 长安北市(第2/3页)  贞观俗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更不可能来参加科举的,所以这群外地官员、豪强、士族、地主子弟们,是高消费人群。

    在京期间,租房、购物、饮食等消费是惊人的。

    想想明朝时南京秦淮河畔是多么的热闹,就知道了。

    改造很顺利,进展也很快,毕竟这年头拆迁不会有什么钉子户,也不会有那么多强拆乱来,再者这时也不会有什么高楼大厦,建房子建商铺也都很简单。

    秦琅自己第一时间把手下的产业入驻,他直接买了一条街下来,自家开了国公酒国公糖国公粮等商铺外,还有酒楼饭店、茶铺客栈等,又有烤鸭店、鱼庄、卤肉店等等,剩下的店铺则招租。

    现在秦琅早上出门可以直接在街上买早餐吃了,不用家里做,方便,选择也多。

    贡院已经考了数场,明法明算明医明字四科都同时开考,这四科考的是专业人员,其实就相当于定向委培一样,这些人录取后一般都是招入各司衙里做些专业的小吏。明法的一般就是进刑部、大理寺,明算的则是户部、司农、太府几个部门优先,明字的则各衙都要,明医的去太医署、尚药局、尚食局几个衙门。

    这几科专业性强,倒是好考,考生一般也都是较专业的学生,比如明字明算的考生,主要就是来自于国子监书学和算学的学生。

    而明医科考生,多是来自各地的医生。

    四科考完后,是童子科考试。

    来自各地的童子们,多是由大人陪同来的,这些都是聪明又条件好的孩子,想要早点取得出身。停试多年的童子科今年重启,但是这次不是直接考过授出身,而是录取后分入弘文馆、崇贤馆和国子监读书。

    不过这依然引来了无数人应考,经过地方上的考核后,今年入京的童子依然有三千多人。

    秦琅与皇帝经过沟通,最后决定由原本的录三百人扩增为录五百人。

    不管怎么说,崇贤馆等那都是顶级学府,能进入这里面读书,对于这些童子来说,都是不错的机会,将来学业完成后,无疑前途无量的,这就相当于北大清华开了少年班一样,哪怕进来后不是国考通过成公务员,但也不比那个差。

    唯有明经科这次的改革,引的许多士子不满,尤其是那些名门士族们,特别是山东士族。山东士族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经学传家。

    每家都精通一两经,是该经学当世最高权威,所以他们的子弟若参与明经科,是拥有强强的优势的。

    可谁知道这次朝廷公布,明经科只取三十,而进士科居然取三百。

    要知道明法明书四科都每科录取五十人。

    更要命的是,知贡举秦琅还宣布,说明经科以后跟明法明经明医等一样,三年开一科,而进士科则两年开一科。

    好多明经科考生想要改报考进士科,但却不得允许,说已经不能更改了。

    于是众多名门士族子弟,今年聚集长安,只能争夺三十个名额,而那群庶族地主子弟,却有三百个进士名额。

    对于这些士族的不满,其它人并没有什么支持。

    关陇贵族们以军功起家,崇尚武功,习练弓马,走的是以武入仕的途子,这些人家子弟多是以门荫出身的,高级勋戚贵族子弟六七岁起就到弘文馆等学馆入学读书,十二三岁进国子监,再大点就正式点名入三卫为侍官了,熬个五年八年的,通过考试就能直接授官外放,正式开启仕途,根本用不着考什么科举做文章。

    而如山东军事新贵们,他们更是不屑于科举了,或者想参与也参与不了,这些人多数是豪强或地痞无赖们出身,多年打仗,也没空顾及儿子们,又有几家的儿子是真正读了书的,让他们去考,也考不上,所以他们没兴趣,也是要走门荫入仕之路的。

    也就是那些关东士族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