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17章 岭南军团(第2/3页)  贞观俗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商路,接着又往南夺取了象林数百里地。    镇南大都督府之地,比武德朝时扩张了好几倍。    而凭着海贸工商之利,凭借气候土地之利,镇海大都督府养着几万兵马,不但不需要朝廷拔一分军费,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甚至每年粮食、赋税上缴越来越多,这里已经成了朝廷稳定南疆,进而对云南、黔中、广西影响的关键之地。    就如现在,广南不仅为朝廷稳定南疆,甚至在征辽开始时,还能抽调大量兵力、钱粮等支援。    一个象林都督府就抽调出了三千人马,而交州都督府、武安都督府、句町都督府也纷纷抽调了兵力到港口来。    “林邑国也派了三千人马来,他们原本还想派一支象军来,我们劝说辽东苦寒,大象难以适应,他们才勉强做罢的。”    林邑女王如今还在中原朝拜天子,听闻东征,他们果断的就派兵北上。    这种忠心的藩属姿态,不得不说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不过既然来了,总没理由拒绝,虽说大唐并不缺这三千人,可这是藩属国的一片赤诚,不能寒了人心。    “兵力是否超了?”    秦琅在太平港等了几天,见到来的兵马越来越多,也不由的咋舌。    象林都督王玄策带来了三千象林兵,然后林邑又出了三千兵,接着武安府这边,秦家的一众封臣也都跳跃报名,志愿从征。    这些人这几年也是有些憋着了,自从秦琅交出了武安都督府的大权,由朝廷流官接管后,这些封臣们虽然也都得了朝廷授的勋或是地方团练职,可终究不比早前,能够自由的开拓。    这些年全都转而经营领地,开拓商业,口袋里的钱是越来越多,领地越来越繁华,但终究不比过去那种自由潇洒。    以前他们就是武安的领主,军政司法税赋全都他们说了算,如今却已经管不了事,顶多是行使下监督权罢了。    “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    “我们志愿从征!”    大家都要求自带干粮从征辽东,为求勋赏,就为报当年中国子弟之仇。    武安州封臣本来大都是当初秦琅从长安带来的勋戚贵族家的庶子,因此人称庶子团或次子团,这些人谁家当年在隋朝时没征过辽东?    谁家没人死在辽东?    据说到现在,辽河畔、鸭绿水畔,都还有许多高句丽人立起的京观,把十数万中原子弟的尸骨堆砌炫耀武功。    如今终于可以报仇了,大家都想亲自报仇。    当然了,说不求勋赏也是假的,其实大家也还是想找机会立些功劳的。    相比起当年隋军征辽,大家纷纷自断手脚逃避的情况,无疑鲜明对比。比如当年刘弘基这等勋戚子弟,在朝廷内府中为勋卫的官宦贵族子弟,为了逃役,都故意宰杀耕牛然后入狱逃避。    现在这些武安封臣们,无疑要强的多。    最后秦琅说船只有限,可大家说自己弄船,只要秦琅同意他们一起去就行。    这些人得到同意后,迅速就弄来了在批的商船,有些本就是自家的船,大家自备武器,带着庄园的家丁部曲奴兵,自带干粮相随。    居然凑出了八千之众。    这还是秦琅再三要求削减数量,否则凑个两万都没问题,如今的武安都督府下辖五个州拥有十五个县,户籍人口已经突破了二十万户,拥众百万。    凑个两万青壮还真不是问题。    最后减到八千,再也减不下了,谁也不愿意回去,只好同意都带上。    等到船队启航北上时,浩荡无比。    计有南海舰队三千人,交州都督府三千人,武安府八千人,象林府三千人,林邑国三千人,句町府两千,并有通海都督府派来三千人,爱州都督府一千人,总共是两万六千人马。    乘坐着南海水师的战舰、运输船,以及征召的预备役商船,还有大家自愿北上的商船等,这支舰队超过了三万人,还载着各式物资无数,浩荡北上。    此时秋风徐徐,舰队扬帆而起。    “当年我在桂州为参军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