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丁字卷 第十二节 敲定亲事,“就食”与“就业”(第2/3页)  数风流人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紊细细道来冯紫英毫无骄矜之气一番言语也是循规蹈矩听得沈珫也是暗自点头。
    年轻士人最怕是骄矜浮躁有一点儿成绩就眼高于顶不把同僚放在眼里这也是读书多年士子的通病。
    冯紫英这两年在朝中创出偌大名声沈珫也估摸着多少也沾染了一些这方面的习气本来就打算好好提点规劝一番但现在看来此子似乎老成持重远胜于同龄人但是也不失锐气。
    心中期许至于沈珫对冯紫英又高看了几分。
    难怪齐永泰和乔应甲都对其视为拱璧北地士人中难得出这样一个翘楚人才特别是思路开阔眼界广博且没有太多门户之见这就尤为难得。
    沈珫虽然与乔应甲亲善但是仍然对北地士人中一些墨守成规和地域主义过于严重的心态不太认可只不过关系到各自利益一时间也很难改变。
    但像冯紫英这等北地士人的后起之秀却能理解南方士人心态兼顾南方士人利益的思路委实让沈珫很欣赏。
    “紫英汝俊兄的来信我已经看过了你父亲亦来了信先前种种不必赘述……既是如此此事我便允了请你家及早来人下聘议亲……”
    沈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计较细节这让冯紫英对其印象很好联想到那姑娘和沈自征冯紫英一时间也觉得这门亲事好像也不是自己最初担心的那么糟糕。
    倒是这位沈家姑娘素有才名这才恐怕就是指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了这倒是直指自己软肋日后倒还要好好思考一下该如何来相处。
    说完家事沈珫又谈起了公务:“先前崔大人已经和我说了临清贡砖解封之事我本人并无异议但是这鲁南流民却要让我们东昌来承担虽说为君分忧为臣子大义但具体到实际上恐怕还是要计较斟酌一番的这流民若真是北上即便是我们这边开始做准备但三五个月这窑炉怕建不好这些流民若是要安置下来也需要花销此等情况我已和崔大人交涉过了他说朝廷肯定会有一个统一安排但贤侄这一路上也需要替我们东昌府提醒一下崔大人莫要小觑了这里边的问题……”
    对沈珫的不推诿冯紫英很认可大周朝官员们的品性风格冯紫英也算是有所了解了遇上麻烦事儿不是躲就是拖实在熬不过去了才会来硬着头皮来处置真正勇于任事者百里挑一而既有担当却不乏做事能力的人就更少了。
    对沈珫的行政才能冯紫英不好置评毕竟没有实质性的接触过不太好评价不过从段喜贵以及临清这边的风评来看起码也算是中上水准不是那种单纯的书生文人。
    想想也是若是单纯的士人文臣乔应甲这等极善政务的人物又如何能看上眼?一科数百进士而且乔应甲是山西人沈珫是苏州人南北隔阂还能有一番交情自然是有共通之处。
    “伯父放心此事亦是小侄提议自当尽我所能让此事能有一个圆满结果。”冯紫英点头。
    沈珫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紫英此事崔大人亦和我提起可能他尚不知道你我之间关系不过崔大人是个实诚人并没有遮瞒你的功劳他已经急报朝廷预计很快就有结果照理说这不该是我东昌府之事但兖州那边一乱势必影响到我们东昌府而且若是能借此机会打开贡砖之禁对临清百姓来说亦可多一分就食途径便是那运河码头上的力夫运送石炭和贡砖的船夫造船的工坊都须得要有更多的人这一点崔大人说得特别对……”
    冯紫英心中暗笑这也是冯紫英给崔景荣灌输的产业链思维。
    一个产业的勃兴毫无疑问会带动一条产业链的扩张。
    像烧制贡砖主要需求就是两样石炭(煤)和泥土贡砖窑炉选址基本上都是靠近运河所在泥土适合所在而石炭就需要通过运河运来既有本地石炭也有南边兖州来的煤炭。
    而贡砖外销规模如果成几何倍数的增长那么势必对石炭需求大增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从采掘到运输再到装卸还有石炭、贡砖外运暴增对船只的巨大需求这一系列都会给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