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贰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第2/6页)  枢纽:3000年的中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可参见[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 而人类文化的演化速度远远超过生物演化,(广义的)文化演化包括观念系统的演化,以及制度系统的演化;演化的方向则是让(广义的)文化基因能够最大化地自我繁衍。于是,人类在这个意义上又开始成为“自私的文化”的奴隶。

    所谓文化差异,在其最源初的起点上,呈现为以下三种差异,即,制度/组织形式的差异,用以对制度/组织形式进行正当性辩护(或批判)的信仰/观念系统的差异,以及用来象征信仰/观念系统的物质载体形式的差异。

    起到象征作用的物质载体,必定是贵重的东西;而贵重的标准在于稀缺性,稀缺性则取决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在甲处稀缺乃至于被用作文化象征之物,在乙处可能并不稀缺,而乙处稀缺之物则在丙处相对富集。这就导致了上古时代跨区域、跨文化的贸易行为和战争行为。基于信仰的需求,是比单纯的欲望更加强大的需求,即便在可被物化的收益上不划算,它也能顽强地延续下来;因为这会带来巨大的不可物化的收益:各种信仰-合作的秩序获得了维续与自我再生产,乃至于扩大。<spass="mark" title="马林诺夫斯基对于太平洋群岛上部落民持续的跨岛礼物交换体系的研究,是对此极为经典的一个田野研究。参见[英]布罗尼斯拉夫&middot;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张云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这使得人类在上古时代的懵懂中便已通过各种和平与战争的方式而联为一体。比如,在西域地区的上古考古遗存中,发现了很多来自印度洋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贝壳,这种贸易的驱动力,就不可能是物化收益。这些跨区域、跨文化的秩序,也是一种纯粹自发演化的自生秩序。

    剧烈的战争过程和持续的贸易过程,会引起资源富集程度的较大变化,从而破坏具体群体内部的既有均衡。对初民社会来说,要想重建被破坏的均衡,在原有的小规模群体当中很可能已经无法实现,而需要一个更大规模的群体。于是,人类就从纯粹的自生秩序,开始进入到一种有意识组织起来的政治秩序。

    <spass="bold">二、制度的演化

    在资源、人口、天气等要素给定的情况下,一个制度内部的诸种行为主体会在反复博弈后达成均衡,使得人们的合作关系可以不断地自我再生产,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也就建立起来。社会中可供人们支配的资源,始终处在动态变化当中,只要资源变化的程度不突破临界点,既有制度便有着足够的弹性,能够承受变化。一旦因为战争、贸易或者技术变迁而带来巨量的新资源,或者是带来更多的人口,抑或是其他的新变量出现,有可能会超出既有制度的弹性承受范围,均衡就会被打破。此时人们需要寻找到新的制度/组织形式,以便重建合作关系并使其能自我再生产;否则这个群体就会走向瓦解,最终被其他群体所整合。

    人类历史的演化历程,相当程度上就是制度/组织形式的演化历程。制度/组织形式是个相对稳定的存在,而其要整合起来的人口、资源等等则是在不断变动的存在。这两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历史演化的直接原因。

    暨初民社会之后,有意识组织起来的政治秩序,其起点通常就是可供支配的资源出现巨大变化,这会使得某些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或者是具体群体中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获得特殊的优势,掌握更大的力量,有能力推行一种基于暴力的统治。于是,区别于自生秩序的集权秩序出现了,制度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