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家好的原则,家中子弟在外行事,从不轻易得罪人,更不会得罪那些有背景的人。
老侯爷搜索了一圈,也没看出谁要收拾侯府。
正在老侯爷迷惑的时候,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老侯爷就想到了宋子期。
老侯爷心里头翻江倒海,不敢置信地朝宋子期看去。
宋子期一副自持稳重的老大人模样,对于御史参侯府的内容,他连脸皮子都没翻一下。更要命的是,宋子期连个眼神都没施舍给老侯爷。
老侯爷顿时心就凉了,不用猜了,这一切肯定是自己的好女婿做的。好女婿是在借这个机会敲打侯府。告诉侯府所有人,本官不轻易动怒,本官一旦动怒,就让你们侯府从上到下吃不了兜着走。
侯府上下坐视一个姨娘骑到宋家头上撒野,那就别怪宋家不念亲戚情分。行,你们要保一个姨娘。那本官就动动嘴皮子,让你们自己将那个碍眼的姨娘给处理了。
老侯爷此时心头已经掀起了惊涛骇浪。宋子期好毒的心肠,好狠的手段啊。不就是一个姨娘,不就是一个不成器的孙子,置于拿到朝堂上来斗吗。这分明就是公器私用。
宋子期微微昂首,不屑于老侯爷愤怒的额目光。
本官是有格调的人,不耐烦同一群泼妇理论。本官有本官的坚持和骄傲,本官不会自降格调,用泼妇的手段对付泼妇。
老侯爷在指责本官狠毒之前,是不是该先检讨一下你们侯府的家风。
让一个姨娘跑到孙媳妇的房里放肆,这是谁家的规矩?简直是欺人太甚。
老侯爷同宋子期这对翁婿,无声交战了几个回合。宋子期始终一副高冷范,气的老侯爷心口痛。
老侯爷暗自跺脚,家门不幸啊。
等御史参完了,又有别的人上前落井下石。比如同侯府有点小仇怨的,比如知道宋家同侯府之间的矛盾,乐意看戏顺便想要掺和一下恶心人的。还有那等单纯看不惯侯府顺风顺水了这么多年,眼看着就要败落了,结果靠着宋家指的财路,又慢慢站起来了的人。
总之一时间,朝上全是弹劾侯府的。
元康帝看着这一波弹劾,都还没摸准头脑。老侯爷又不管事,御史台和都察院是吃饱了饭没事干,参侯府做什么?就算要对付勋贵,也没必要拿侯府当靶子啊。侯府分量太轻,还做不了勋贵的靶子。
元康帝没摸清这一波弹劾的内在原因,于是就稳着不动。
元康帝坐得高看的远,看了会他隐约也看出了名堂来。好像是老侯爷和宋大人这对翁婿的矛盾闹到了朝堂上来。
元康帝看着挺欢乐的,没想到翁婿干架还有这种方式。
于是元康帝直接点名,问老侯爷,大家都参你,说你们侯府家风不正,你有什么可辩解的吗?
老侯爷战战兢兢,以为元康帝记恨上了侯府,心里头真是恨死了。不光恨家里头那些不省心的人,也恨宋子期下手太狠。大家都是亲戚,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商好量,非得用这种极端的手段。
老侯爷跪在堂前,老泪纵横啊,一个劲的请罪,就差没说要死罪。老侯爷怕说了死罪,元康帝就真的给他定个死罪,那岂不是冤死了。
元康帝偷偷的掏掏耳朵,老侯爷哭得忒惨烈了点,更要命的是,老侯爷的哭声跟噪音没区别。
元康帝顿时不耐烦了。宋子期是他的肱骨重臣,老侯爷只是闲散勋贵,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既然宋子期要收拾侯府,元康帝决定作壁上观,适当的时候朝宋子期这边倾斜一下就行了。
反正宋子期做事有分寸,不闹出人命来就行。
元康帝当即下令,让老侯爷写自辩折子,同时让都察院深挖侯府的罪名。
有罪没罪,抓几个人到大牢里拷打一番就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