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七章:此神器也(第3/4页)  唐朝贵公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李世民听众人议论纷纷,在尴尬之后,心里却猛地惊起了惊涛骇浪。

    看着这里每一个围绕着他的一篇文章而各种反应的人,他这时候渐渐的察觉到,自己只不过是随意所作的一篇文章,所引发的反响,竟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这小小的茶肆里,就因为一篇文章,竟让人起了无数的心思,甚至……可能改变着许多人的想法。

    李世民不由道:“诸位……”

    众人见李世民又开口,大家总觉得李世民这个人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气,和大家格格不入,因而大家不太愿搭理他。

    可李世民非要插话,大家倒还是维持着基本的礼貌。

    李世民道:“我倒记得,从前门下省也曾颁过皇帝的旨意吧,依稀记得,也有劝学的。”

    李世民说罢,就立马有人回了话:“门下省和我等有什么关系?”

    李世民一下子就被问住了。

    倒是那老儒生,似乎比其他人更深谙一些这种内情,他瞥了一眼李世民,道:“郎君莫不是家里是官宦之后吧,这就说得通了。你们是官家,或许能听闻门下的旨,可这其实和我们这些寻常小民,实无干涉。那门下发的旨,送到了六部,六部再送相关的衙署,做官的得了旨,便再难有什么后文了!就说劝学吧,送到了礼部,礼部那里,十之八九也是装装样子,表示遵从旨意,而后用公文将旨意的意思送至天下各州,天下各州的州官再送去县里,县里呢,就寻一些好学的读书人来,层层报上去,便算是劝了学了。而至于寻常小民,与这旨意,就实在毫无关联了。”

    李世民听的一头雾水……这和他原以为的完全不同呀,原来……是这样的?

    这样说来,绝大多数旨意,其实都是在州县以及各部还有三省里转圈圈,就如猫抓着自己的尾巴一样?

    而许多时候,他本以为传达至天下每一个角落的旨意,虽然会有各州回应,可实际上呢……这些回应,与民无涉啊。

    李世民一时无言,竟觉得脸微微一红。

    不过他还是有些不服气,于是道:“就算是如此,可能有官吏怠惰,却总有一些精干的吧。”

    这话题继续到这里,老儒生有点不高兴了,冷冷看着李世民道:“怠惰其实算是好的,老夫说实话,这朝中的大臣,哪一个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无论是干练还是不干练的,都是高高在上的世族出身!即便有人想要干练,其实也是对于下民懵然无知的。老夫是从陕州来的,现在京里做账。就说我们陕州吧,前年的时候,发生看了大旱,当时朝廷也是好意,派了一个观察使来检视灾情,来之前,我等小民听了,一个个喜出望外,因为早就听闻这观察使擅文词,善谈论。而驭事简率,同时两袖清风,此等清官,小民是最喜欢的,都说此次有救了。哪里晓得他上了任后,却只以器韵自高,不屑细故,权移仆下,每日呢,只谈文词,却绝不问实务。甚至百姓诉旱,告到了他那里,他却指着自己庭院里的树骂:‘此尚有叶,何旱之有?’,于是便认为这百姓刁滑,当即命人鞭挞,赶了出去。你看看……这已是官声极好的官了,至少不肯在旱灾中贪墨钱粮,只可惜,多是这样的糊涂蛋。指望这样的人,如何做到上情下达呢?”

    李世民听到这里,整个人竟懵了。

    前年……陕州的观察使……李世民一下子对这个人有了一些印象。

    他依稀记得,吏部对此人的评价是很高的,是个能吏也是个廉吏,他这个做皇帝的好像还褒奖过这人呢。

    可是听眼前这人的叙述……这个人竟真糊涂到这样的地步?

    百姓们遇到了旱灾,跑去倾诉,他居然指着自己庭院里的树,说这树上明明还长了叶子,哪里还有旱灾,便下令责罚来告灾的人?

    这老儒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