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四章【探寻远古秘密】(第2/3页)  中华秘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早的先人,不是谈起太昊,就是谈到伏羲,或者是两者一起谈,这样千百年的一直谈论下来,两者便很难再被分开。以至于在世人心中伏羲和太昊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再次探讨自己远祖的时候,最先想到就会是太昊伏羲这个名字,此合并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意义却非常的不凡。

    分析完太昊和伏羲融为一体的过程,我们不妨在谈谈伏羲的另外一个名字庖牺。除去太昊外,在伏羲众多的名字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庖牺,以下就是古人对庖牺氏的一些记载: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

    “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鲁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太吴庖牺氏,凤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毕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庖牺就是伏羲,但如果细想庖牺为什么就是伏羲,却很难找到答案,对此古人的解释倒是简单“庖牺,亦谓伏牺。”至于“亦谓”从何而来没有下文,就仿佛“庖牺,亦谓伏牺。”是个人尽皆知的秘密,颇是让人想不通。难道只是“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那么简单?

    这些关于庖牺氏的记载,只要将庖牺两个字改为伏羲,就完全变成了伏羲的事迹。但伏羲、庖牺、太昊最初是否指得是同一个人,却真是让人迷茫,可既然古人已将他们融合在了一起,今人也接受了这种说法,那也就没有必要再强去将他们拆开。名字的本身只是一个代号,并没有大多的实际意义,这世界上不可能有人会因为名字好而飞黄腾达,同理也不会有人因为名字不好而落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荣是辱全都来自自己的本身,名字只是一种自身价值的体现。对于伏羲我们只要记住他是我们的祖先,对中华文明有巨大贡献就好了。后人对伏羲尊崇敬仰,庖牺、太昊就会受到同样的尊崇敬仰,因为它们已经是一体,一荣共荣的整体。

    伏羲这个名字之所以如此伟大,实因为他作了太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事情,在这些有意义的事情之中,我认为最应该被后人铭记的就是畜牧。从有巢氏开始、到燧人氏,再到伏羲氏,远古人一直处在“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的大环境之下,以此为依据分析这三个氏族的功绩很意思,有巢氏因为发明巢居,使远古人在与野兽的生存竞争中,伤亡率大大减少而获得推崇;燧人氏发明火,其一个重大作用就是阻挡野兽的进攻、并攻击野兽;而伏羲氏通过观察蜘蛛结网捕食而发明了网罟,大大提高了远古人的狩猎成功率,并将伤亡减到了最小。

    通过这样的分析看,有巢、燧人、伏羲这三位伟大远祖的成功,都有一部分要算作是提升了人在与野兽竞争中的优势。对人类的繁衍这是巨大的功劳,可反过来从野兽的角度思考,这却是无比糟糕的事情。首先有巢氏前,野兽可以趁远古人休息的时候肆意偷袭,成功率颇高,等有巢氏发明了巢居野兽这种偷袭的机会大大减小,对它们来讲就失去了部分的食物来源。稍后燧人氏出现,野兽在面对有火的人类时,攻守皆惧,其各体的优势荡然无存。最后伏羲氏发明网罟,野兽在与人类的竞争中彻底败落,再无一争之力,人类逐渐的强大,并成为地球的主宰,而野兽最为悲惨的命运到此才刚刚开始。

    伏羲氏将网罟推广到狩猎活动里和其它工具出现后,远古人捕杀野兽便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危险性的下降,他们的捕猎热情一定会大幅的提高,原本一周捕猎一回,就有可能变成一天捕猎一回。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