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探寻远古秘密】(第2/3页)  中华秘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定都宛丘,制网窖、兴渔猎、画八卦、造书契,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四周各部族纷纷前来归附。此时,伏羲氏为了让众部族精诚团结,便综合各部落的图腾形象,以蛇图腾之身为主,采马图腾之首,鹿图腾之角,鹰图腾之爪,合成了一个想象中的具有万能之力的神物作为整个部落联盟的新图腾,并且为它取名为“龙”。

    表面看这种说法很合理,可细加分析却总感觉那里不对,除去龙之外的所有图腾都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生物,为什么只有龙这一种虚幻的生物作为图腾呢?另外就是人尽皆知的十二生肖,除去龙之外其它的十一种动物经过千万年的生存淘汰,都是现实中存活量最多的动物,为什么单单只有龙一条都没有呢?关于十二生肖的产生有几种说法,有偏执的学者持有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无语呀,古巴比伦有中国龙吗?古巴比伦的文明比中国早吗?联想到前些时候有位教授嚷嚷的想消灭中国龙,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真让人汗颜。小学时老师就告诉学生:你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现在可好了传人要消灭龙了,以此看始皇焚书坑儒,不见得是秦皇单方面造成的,有些儒就应该坑杀。

    另一种最远久的说法,十二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如果以此为据,大胆的假设一下,十二生肖初创时,龙的数量非常多,并不是什么希罕的生物,以至让十二生肖的创造者认为,它会像其它十一种动物一样,一直的存活在世界上不会消失。但后来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龙彻底的就没了,根据古代记载夏朝时龙还存活着,甚至当时还有饲龙官,可到了商龙慢慢的就归于了虚拟物的行列,越往后人们对它越是神化,离现实越是遥远。

    而伏羲与龙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除去传说中伏羲的父亲雷神“龙身而人头”外,《拾遗记》称伏羲“长头修目,龟齿龙唇”;《春秋元命苞》称伏羲“龙颜”;《春秋合诚图》言伏羲“龙身牛首”、“龙唇龟齿”;《白虎通》说伏羲“鼻龙状”;《云中记》更是直言“伏羲龙身”。如果古人没有见过龙,以上这些描述和“马身而龙鳞”从何而来呢?难道都是幻想的产物。另外《山海经·海内经》中的一则记载也非常有意思:“太?生咸鸟,咸鸟生乘?,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国”,这段记载所说的即为太?与神秘巴国的关系,此时太?与伏羲还没有被一体化,关联不大。但巴国有一种蛇却值得我们探讨一下。《山海经·海内南经》云:“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用白话文来翻译这段记载,其意思大概为:“巴蛇吃掉大象之后,需要三年才能将象在腹内消融,随后便会吐出象骨,君子拾到这些象骨,加以服用后便不会再有心腹之病。”非君子的人食了象骨会怎样,暂不去探讨。就这则记载而言出现在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如果按重要性排序的话我认为是:象骨、无疾、巴蛇,因为只从意思上看这是描写被巴蛇吐出的象骨的妙用。而世人却都视“象骨、无疾”不见,只忙着讨论巴蛇存在于否,真是有些跑题的嫌疑。

    《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奇妙的“人、事、物”,可除去此则就在也没有出现过巴蛇的踪影,部分人就以此作为了巴蛇不存在的理由,但如果换个角度想,如果很早以前巴蛇不是稀有的生物,那《山海经》就没有什么必要去单独的记载它,只是在有妙用的象骨中一笔带过,这仿佛也很正常。而《楚辞·天问》中的“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更像是作者看过某些资料后的感叹,至于他看到的是什么经过岁月的洗刷,只有天知道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总喜欢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东西,归纳到自己可知的范畴里,对于绝大部分的事物人类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可这种解释是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