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探寻远古秘密】(第3/4页)  中华秘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排除了它想从肉食动物转变为素食动物的可能,震惊的发现这只狗竟然是带有目的性的食用树叶、草根来给自己治病,看来笔者对动物的了解真是远远不够。

    插一句题外话,几年前笔者在一条小路上与一只流浪狗狭路相遇,无意中笔者发现流浪狗的眼神里似是带有无尽的悲哀,像是对过去的回忆,也像是对现状的无奈,更是有一种对未来的绝望。从体形、品种看,这只狗以前的身份绝对是只宠物狗,但不知道是它的主人遗弃了它,还是它自己走失了,总之它从一个宠儿变成了一个弃儿。失去了为它梳洗毛发的主人,狗的毛从洁白变成了乌黑;失去了为它预备食物的主人,狗开始在垃圾堆里觅食;这是怎样的转变,几年过去了笔者仍然忘不了那只流浪狗的眼神,动物也有情感,请不要随便的伤害。

    写这些有关动物的事情,是为了说明疗伤治病是生物界的一种天性,并不是人类所独有。远古人甚至是猿人也有为自己治疗的方法,只不过这些方法并不成系统,很难流传和普遍应用。伏羲‘味百药“跟伏羲”造书契“非常相似,都是将前人零星的发明,归纳整合在一起,为后世留下了一批完整的财富。细加分析伏羲氏的‘味百药“和神农氏的”尝百草“有其本质的区别,对此后文会继续探讨,但针灸是否伏羲所创却值得好好的研究一下。

    )《风俗通义》简称《风俗通》,为东汉汝南郡南顿县学士应劭所著,全书原有二十三卷,由于种种原因现只有黄霸、正失、衍礼、过誉、坂、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十卷,及附录一卷存世,甚为可惜。《风俗通义》一书中所著的大部分内容为应劭对前人流传记录的神话异闻归纳整理,并加上了自己的评议所成,是后世有相关兴趣的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女娲造人”有迹可寻的首次出现就是在这本书中。

    从《风俗通义》的性质分析,应劭并不像是“女娲造人”的创造者,当然这也不排除他在记录古代神话传说之余,一时兴起自己编造一则故事加入其中的可能,总之应劭创造“女娲造人”的几率接近百分之五十。而另外百分之五十的否定,是因为应劭自幼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应奉官至司隶校尉为桓帝时名臣;如此良好的家庭条件,使得应劭在青少年时期可以遍览群书、四处周游而不用为生计发愁,在这其中应劭就有可能看过或听过“女娲造人”的故事。

    这样分析的话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应劭有可能看过或听过的“女娲造人”故事,怎么消失了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看一下应劭在世时中华大地的局势。提起三国纷争,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华人都是知道的,中华历史上虽然也有如战国、楚汉、隋末、五代十国等战火纷飞、群雄割据的时期,但三国肯定是这其中最混乱也是最伟大的一个时代,魏、蜀、吴这三雄我们暂且不提,就董卓、袁绍、刘表、刘璋等失败者,无疑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从十常侍之乱到晋一统江山,三国风流百余年也混战了百余年,这对三国前文化的毁灭是巨大的。学者们走上了战场,传说的讲诉者客死它乡,古籍在狼烟中化成灰烬,几乎所有的人不是忙着打仗就是逃避打仗,就算存在“女娲造人”的传说,谁还有时间闲暇去传播。

    由此笔者想到,中华现有的许多神话,都产生于汉末晋前,这是不是存在某些的必然性呢?顺便提一句应劭最先追随的主公是袁绍。由于各种原因应劭首创“女娲造人”很值得商榷,可以现有的资料也只能追寻到应劭这里。无数的战火和人为的因素,让中华的神话无法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尤其是远古的神话。

    翻回头我们再来重温下“女娲造人”的故事,也顺便回忆下首听这个故事时那些天真的日子。

    很久很久之前,大地上有一位伟大的女神名叫女娲,她独自一人在莽莽的原野上行走,望着山岭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