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七章【上古神兽】(第2/3页)  中华秘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等,用九个来举例,它们依次是:鸱吻(龙的九子之一)、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故宫太和殿在最后增加了一个行什。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鸱吻是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确切地来说它位于建筑屋脊的正脊两端。“鸱”在古代是指“鹞鹰”,是一种凶猛的大鸟,传说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鸱吻的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特别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一说:囚牛???狴犴睚眦??貔貅)

    早期鸱吻的形式是类似鱼尾巴的形式,那是它的名称叫“鸱尾”。据刘致平先生考证,鸱尾是在晋代以后出现的。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佛经所称的两神的座物摩羯鱼(也就是鲸鱼)传到了中国,便叫做鸱鱼。南北朝时的鸱尾形象在云冈龙门石刻中多见,许多文献资料上也有关于鸱尾的记载。晚唐以后,鸱尾由原来的鱼尾演变成了兽头形,气尾巴比较短,张大口,正吞着屋脊,尾部卷起上翘,因此这时的名称也由鸱尾改变为鸱吻或叫吻兽。

    由鸱吻紧接着又引出另一个“蚩吻”的名称。蚩吻的叫法是和吻兽张口吞脊的形象有关。明代李东阳所著《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中有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为何在建筑正脊两端这种神兽又变成龙的九子之一了呢?这是因为到了明代这种吻兽造型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逐步变成龙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它和龙生九子的传说联系到一起。明清时期这种龙形吻兽的造型日趋严整,故又有龙吻之称。

    总之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除了鸱吻的名称有所不同外,它的造型也有所区别,也就是说鸱吻的形式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汉代石屋石阙和明器等上的屋脊是用筒瓦垒砌而成的。屋脊两端向上隆起,形状很像后来鱼尾形状的鸱尾。比如南北朝时地面上的陵墓建筑,屋脊上鸱尾的尾声竖直、尾尖向内卷曲,外部又雕刻鳍纹形象,已成为较正规的鸱尾形状。晚唐以后,鸱尾形象演变成兽头形,还发展成了使用涂釉的大型瓦件来制作。宋代以后,鸱吻的造型都仿效唐代的做法,采用了兽头形。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至高无上,龙的造型成了皇权的象征物,鸱吻的造型也就变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龙头型,具体形象是龙头双眼瞪目,张着大口,吞着正脊,上部向内弯曲后又向下卷曲,很难看出鱼尾形状了,而且鸱吻上还雕刻出龙鳞,栩栩如生。明清时期的鸱吻位于建筑屋顶正脊两端,一般尺度都比较大,所以又可称为正吻、大吻。一般等级比较高的官式建筑屋顶的正脊上都设有正吻。

    构成

    正吻由吞着正脊的龙口,吻头后部的背兽、向上卷的尾和背上插着的宝剑等几个部分组成。鸱吻造型中包括了龙身体的所有部分,雕刻比较细腻,形象非常逼真。龙眼巨大,双眼怒目,能洞察一切。龙鼻高翘。表示了龙的嗅觉敏锐。龙嘴张大露出较长的舌头和锋利的龙牙,龙牙在民间有辟邪的说法。龙耳是顺风耳,向头

    螭吻

    后方向飘去。龙耳两侧有鬃卷,雕刻成卷草纹样。龙须雕刻清晰可见,代表龙神圣的尊严。巨大的龙爪,显示出其力大无比。龙尾向上翘起后又向内侧卷曲,如一朵盘花形象。龙头后部的背兽是龙的兵士,保护龙的背部。另外龙头上还有一仔龙,取双龙之态,代表吉祥。龙身上还插着一个如意莲花构成的剑把。

    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曾用的剑。许逊,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公元239-374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