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三章【华文明一万年】(第3/5页)  中华秘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乔不无叹喟:外国人把中国列在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之后,称这四个国家为世界文明古国。现在6700多年前的文字出现了,3000多年前的太阳历也发现了,四大古国的序列应该重新排一排了吧!毫无疑问,中国应排在第一。

    中华文明史究竟有多长?西方学者的说法是:

    一、在20世纪初期,他们提出了“中华文明西来说”,认为中华文明源于巴比伦古文明,全长是四千余年(从公元前2282年算起)。

    二、在20世纪中期,他们又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条件来限制我们。根据他们所定的标准,我们的文明史只能从“盘庚迁殷”算起,全长只有3400年。

    三、到20世纪晚期,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感谢数十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大量的考古发现终于逼迫西方学者一再改变他们对中华文明的看法。要问中华文明史究竟有多长?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只能表示:暂不发言。

    以黄帝为古史开端的缺失

    司马迁以刑余史臣,发愤著书,成一家言,创千秋沿用之体例,开创之功,自不可没。这是就整部《史记》而言。但其中以黄帝为古史开端一事,则颇为缺失。我们诚不愿苛责古人,但是为了探讨古史真相,不能不对其缺失,略加探讨。

    司马迁忽视早于黄帝的女娲、伏羲、神农,独尊相对晚出的黄帝,尊为人文初祖,作为古史的开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以黄帝为古史开端的说法,脱离了历史的真实,至少对后世留下了两方面的后遗症。

    一是造成了中华文明、中华历史的一元论。造成了一个始祖——黄帝,一条母亲河——黄河,一块发源地——中原地区的历史观。这与史实不符。且不说尽数十年的考古发现已经彻底打破了这种一元论,就是在考古工作尚未起步,老一辈学者还是根据古籍考证古史的时候,蒙文通先生就在《古史甄微》一书中指出华夏——汉族是由河洛、江汉、海岱三个族群融合而成。徐旭先生就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指出汉族是由华夏、东夷、苗蛮三个集团融合而成。此后,林惠祥先生的《中国民族史》更把汉族的来源考定为四合一——由华夏族系、东夷族系、荆吴族系、百越族系融合而成。不管三合一或四合一,总之不是一元的。

    司马迁既建立了一元论的历史观,就不得不为人文初祖黄帝编造家谱,使得本来属于不同族群的古圣先王,统统定位为黄帝一人之子孙,这实在是《史记》一书中之败笔。他在《五帝本纪》中本已承认“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他记黄帝事迹,只好“则其言尤雅者”,那又怎能为这种面目模糊不清的传说人物编造家谱!为传说人物编家谱,是既不必要又不可能之事。《史记》与《大戴礼记·帝系篇》编造的黄帝家谱,皆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他们皆以尧及禹为黄帝的四世孙,舜为八世孙。结果闹出大笑话,即舜娶尧的女儿是娶自己的曾祖姑,舜让位给禹是让给自己的四世祖。要把分属于各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知名人物都编排为一个人的子孙,列出一张滴水不漏的世系表,这是难以办到的。即使能够办到,也于历史事实无干,只不过是玩了一场文字游戏而已。

    二是自设限制,斩断历史。既写历史,就应该从头写起。如写一个人的传记,应从出生开始,不能从他功成业就之时开始。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都会记载在本民族的史书上。只有《史记》与众不同,既无神话,又无传说,开篇第一句就是“黄帝者,少典之子。”此“黄帝”,是“抚万民”的“天子”,和司马迁生存时代的汉武帝是同样“抚万民”的天子。既然如此,黄帝在位之前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就被砍掉了,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也被砍掉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丰富多彩的传说,在《史记》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