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四章【中国皇帝与黄帝】(第3/5页)  中华秘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胡人所创的传统史学观

    雷广臻说,慕容鲜卑人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事全凭世代口口相传。但慕容鲜卑人关于自己是黄帝后人的记忆十分明确。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载:“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轩辕,就是黄帝。除世代口传外,历代典籍中也有关于慕容鲜卑人身世的记录。如《山海经》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这一说法后来为《晋书》及《北史》所沿用,二书都说:“始均为鲜卑族始祖。”

    关于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晋书》还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这里说的昌黎棘城,就在今辽宁义县。所谓的“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后人的意思。

    据雷广臻介绍,史称慕容鲜卑“邑于紫蒙之野”,经考证,紫蒙之野位于西辽河上游,即大兴安岭以南、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也正是近二三十年考古学者十分关注的红山文化区。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郭大顺指出:“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这是北方游牧和渔猎部落的特点。”“辽河文明的提出,以及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南北接触的文化关系,证明了五帝前期诸代表人物在北方地区活动的可信性。”

    雷广臻认为,慕容鲜卑后来定都辽宁西部,大有荣归故里、寻根问祖之意。而后慕容鲜卑与汉族的重新融合,互取精华,也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

    新华网的专稿发出后当晚即被《北京晚报》采用,稍后被凤凰卫视、黄河史前文化——维客、网易、**、搜狐、中国经济网、深圳之窗、中华网、中国文物信息网、央视网站、东北新闻网、春秋中文网、人民网等采用,另被几十家国家和省级网站、报纸采用,被其他晨报和晚报采用的更多。这样高频率的转载和采用浪潮,很大程度破除了人们的关于三燕文化为“胡人”所创的传统史学观,为三燕文化披上了黄帝的圣衣,确立了三燕文化的正统根系,扩大了朝阳的知名度,树立了朝阳的新形象。

    “慕容鲜卑确是黄帝后人”的观点公开后,至今未见史学界反对意见,倒是史学界外的年轻网民请求提供进一步的证据。雷广臻拿出了较为系统的考证。

    1.慕容鲜卑人自己记忆为黄帝、颛顼后人。慕容鲜卑人记忆古迹的方法是口口传述,《魏书·序纪》提到鲜卑起源时记载:“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从他们自己的口口传述中可知,慕容鲜卑为黄帝后人。《晋书·载记第八》说“(慕容)魔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大棘城在今朝阳市东170里,帝颛顼即黄帝之孙。《晋书·载记第八》又说:“慕容魔,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闩东胡。”有熊氏,指黄帝。所谓“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子孙后人的意思。慕容鲜卑人关于自己是黄帝、颛顼后人的记忆十分强烈,以至于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紫漾》篇中仍然说:“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从于紫蒙之野。”轩辕,正是指黄帝。

    2.慕容鲜卑人生活在黄帝、颛顼活动的红山文化区。众所周知,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活动区。所说“紫蒙之野”位于西辽河上游,即大兴安岭以南、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也就是位于红山文化区。黄帝、颛顼后裔之一部留在原地生活,创造了灿烂的鲜卑文化。关于红山文化区,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许倬云的专著认为就是黄帝活动区。

    3.古籍记载慕容鲜卑为黄帝、颛顼后人。《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其说后为《晋书》及《北史》所用,二书都说:“始均为鲜卑族始祖”。这也就是说,黄帝为鲜卑族始祖。《魏书》记载鲜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