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承继于裴李岗文化。
女娲活动遗迹及时间和裴李岗文化时代相吻合,而伏羲应当归属于仰韶文化,黄帝应归属于龙山文化。
研究历史发展过程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必须抓住历史发展变化的转折点和焦点。历史上凡是有划世代意义的重大科学发现,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现与创新,往往容易被奉为教条化和公式化。
考古学的历史使命,明确宣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调查、发掘和研究物质文化遗存,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文化遗迹如同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而民族文化才可以将这一颗颗散落的明珠维系,因为文化具有空间的稳定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
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全人类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史,而这一部伟大的自然科学史就是一部最系统的历法修订史。生产工具的逐步发达以及文物的逐步精细精美,演绎着一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而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文化发展的‘序化’及文物的‘进化’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女娲除了历史的活动遗迹就是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而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女娲补天》实际就是一次重大的历法修订。
举报回复
楼主:无知的影子时间:2014-01-0115:22:55
伏羲王归属于仰韶文化,关于伏羲王的记录却比较系统,伏羲王在中国的自然科学史中的伟大创举就是‘立杆侧日影’,其科学成果就是《伏羲八卦》,对这一科学成就的记录就是‘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画八卦’。中国的文字在龙山文化的黄帝时代才有,而这一中国自然科学史的重大事件却发生在中国的无文字时代,那么这一重大的科学事件是否有记录呢?当时是如何记录的呢?很肯定的说当时是有记录的,因为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的图形文化时代,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一幅是深蓝色的天宇,画中的伏羲女娲身穿淡蓝色的上衣,两人同穿一条白色黑纹短裙,蛇形的下体交合在一起,他们互相搂抱,双目平静而含情地对视着,腰以下的蛇身呈双螺旋状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天空中,太阳以菊花状的光芒高照头顶,月亮包涵在他们的尾部,显示出山峦的起伏。众星环绕着他们,星辰在他们身边组成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图画不能细细打量,只要你盯住画面十秒钟以上,就会陷入深深的迷惘,它让人迷失,让人疑惑,让人一下子感到宇宙的空虚,让人失落于人类自身的迷途。
汉代的帛画‘伏羲女娲’交合图,图中女娲持规,伏羲持距,在他们的头上方绘有太阳,下部蛇身绕成七道,蛇身绘有月亮,日月外围绘有白色星辰,并用线相连,整幅画布布满白色星象,用线连接,看上去密而不乱,井然有序。
四川新津宝子山出土的汉代石棺画像中有一幅伏羲女娲交尾图,图中女娲举月为月神,伏羲举日为日神,呈现月神和日神交相映辉的影像。
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伏羲女娲石刻画像和新疆鞠氏高昌伏羲女娲帛画所证实,画像中女娲持规,伏羲持距。而规和矩正是中华先民测日影和晷天划地用的。伏羲手里拿的是尺子,称“矩”,是用来丈量的。女娲手里拿的是规,拿“规”是用来研究天象的。
传说伏羲女娲为日月神,上身人形其下身相交为蛇形,而蛇却能随四时而动静,冬蛰伏、春苏醒、夏生长、秋隐匿于地下。其实汉代人在画伏羲女娲是一种在上古画像之像很大程度的复制,而中国在汉朝时对宇宙的认识有其明显的特征,富于哲学和科学史的意义。
伏羲女娲交尾图不论其载体是石刻还是帛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