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灭亡,起而代之的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创立的汉王朝。
中华帝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强盛,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人。汉字,汉族‘就用到今天。
正如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所写的,此段历史是中华帝国的黄金时代中的黄金时代。再国力上达到空前的强盛,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也伸展至中亚。
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却遭受到限制,由汉武帝开始,儒学-一种埋没人性的哲学,开始成为统治者所用的工具,成为读书人晋身官场的教科书,儒家思想成为中华帝国的主流思想,抹煞了由春秋时期开始形成的灿烂缤纷的诸子百家思想。束缚了中国人的思维,但巩固了政治,使中华帝国的政治相对其它民族来得稳定。
功臣,名人,后妃:窦皇后,张骞,东方朔,司马迁,王昭君
王莽篡汉新朝(8-23)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出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四十五年),红极一时的外戚王氏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但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着哥哥去世,由他担起全家生活的责任,莽极为孝顺母亲而有声名,尊敬嫂子,照顾侄儿,生活俭朴,平日博学多览,手不释卷,学习「礼经」,拜陈参为师,为人谦恭有礼,结交社会贤达俊士,折节力行,宗族称孝,师友归仁,为一时人望之所寄
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历练的增长,王莽体认到除读书之外,还须伯叔父的帮助,因而对伯叔父刻意的恭顺,官居大司马的大伯父王凤生病时,莽亲自煎药尝汤,守在榻前数月,不眠不休,比王凤的儿子还孝顺,王凤临死前告诉妹妹皇太后王政君,要她照顾王莽。在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二二年),拜莽为黄门郎,稍后拔为射声校尉(掌管善射武士的军官)。
西汉自中叶以来,皆以外戚辅政,元帝皇后王政君,历佐四世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莽以姑母为凭借,初以谦恭下士,勤俭廉朴,收揽人心。后以爵位益尊,节操益谦,常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分给宾客,甚而卖掉车马,救济穷人,朝野上下皆赞王莽,声望之高,超越了伯叔父。
公元前二二年,莽二十四岁入中枢开始作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成帝,愿把封邑部份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三十岁,封莽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而莽之伯叔父凤、商、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成帝之世,王氏为侯九人,为大司马五人。公元前八年,王根病重。举荐莽代替大司马之位,成帝接受了,莽时年三十八岁。莽作了一年多的大司马,成帝就病死了,太子哀帝即位,母亲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势。莽不得不请辞下台。退居新野(河南属地),闭门读书,一面注意朝廷动态,等待机会,准备东山再起。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家奴。莽逼子自杀偿命,莽此举得到人们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反平。在公元前二年,莽获允回京居住,隔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了玉玺,召王莽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莽处理;此时莽四十五岁,一夕之间,莽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势力,立王箕子为平帝,还为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基础。隔年太皇太后赐给莽为安汉公,类似周公受封的封号,莽假意推辞再三,接受了名号,却把俸禄转给二万八千人的封赏,大家皆歌颂王莽的恩德,此时正值公元纪元一年。四十八岁莽立女儿为平帝后;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莽逼自杀,牵连数百人,莽之同党即上书说,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作八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