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人情(第2/3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样也好,至少到时候家中有了一个半劳力,自己正在为如何收割发愁呢……

    “员外让我问你,你以后难道想参加科举吗?”

    王巨回来后,朱清请王巨到延州,被王巨拒绝,朱清又问了赵念奴的一些情况,王巨也搪塞过去。然后朱清就看到王巨时常捧着书苦读,这才有了这个问话。

    “想啊。”王巨道。

    “员外让我带一句话给你,若是有把握,他愿意托请,让你进州学。”

    “州学哪,”王巨眼睛一亮,想要科举必须在州学里学习几百天。而进州学或县学必须三名举子担保,还有其他一系列的规矩,这就是范仲淹改革科举坑的。

    当然进了州县学对王巨颇有帮助。

    不要将科举想得那么简单。

    例如帖经墨义,实际便是填空题与解释题,但必须对《论语》、《春秋》、《礼记》要求背得滚瓜烂熟,才不会出现失误。

    所以才有这个故事,苏东坡应试时写了《刑赏忠厚之至论》,用了尧与皋陶对刑法互相制约的例证,欧阳修不知其出处,待苏东坡拜见时刻意问其出处,苏东坡答道,想当然耳。

    大家听后也许一笑了之。

    然而却没有细想背后,欧阳修改卷子时肯定没有大量参考书让他查出处的,但看到这个出处没有出处,便产生疑问,说明欧阳修对各类书籍的熟悉。那不亚于一个简化版的度娘。

    正是这种可怕的死记硬背,辛弃疾才能在短短的《永遇乐》一词里夹了无数私货。

    但帖经墨义仅是踏上东华门外的第一步,余下的还要有诗赋论策。不仅文章要写得好,立意还要对主考官的口胃,这才能高中。

    因此才华是一部分,运气也是一部分。如嘉佑二年的科举,未来变法派的邓绾、吕惠卿、林希、曾布,文武双全的王韶、章惇,文学家曾巩,儒学大师张载、吕大钧、程颢,星光照亮千古的苏氏兄弟……等等,怎么轮也轮不到那个章衡,可怜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居然不知道这个章衡上在历史做过什么。

    再比如泰山三先生之首的孙复,被人称为贯穿六经,却四次科举不得中,于是才隐居泰山教人子弟,再如另一个更有名气的大先生胡瑗,听说七岁善文,十五岁通五经,比王安石笔记的仲永可厉害多了,却七次应试不得中。

    这就是运气……

    但哀叹运气之前,自己必须得有本事在肚子里装满墨水。

    王巨之所以有心科举,他前世就是一个学霸,何谓学霸,就是那种走上社会未必有用,但在考场却会如鱼得水的猛人。

    不过他的学问与科学显然不同。

    打一个比喻,一个是唱京剧的名角,那个难度更高,但马上去让他唱流行歌曲却未必能唱好。

    同样也要有一个学习过程。

    这个学习过程不仅要自学,还要交流。

    然而延州州学能学到什么?一百年都没有出一个进士!

    况且他还有弟弟妹妹,在寨中用费很省的,进了城什么都要花钱,自己用什么来养活一家三口?

    “谢过东翁的好意吧,我还要再学习几年……”

    这不是推托的话。

    如果考理解能力,那么自己自学起来会很快的。但不是如此啊,不但要理解,还要死记硬背。

    如用“风之始也”作赋,不读过《毛诗》,知道怎么作?

    读过毛诗正义并记住了,就知道“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之始,此风谓十五国风,风是诸侯政教也……正义曰:序以后妃乐得淑女,不淫其色,家人之细事耳,而编於《诗》首,用为歌乐,故於后妃德下即申明此意,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