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四〇章 天知道呢(第4/5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知陛下以此旌其功善为,但悯其资历?”

    赵顼不好说,若无张方平,俺怎么将韩琦弄下去,只好说:“但悯其资历。”

    ok!王安石立即道:“方平奸邪,人孰不知。恐如此除拜,无补圣政。陛下留方平甚不便,方平为御史中丞,附贾昌朝之徒,误仁宗赏罚甚众,今留于内,於陛下何所补?但令群邪更有宗主耳!”

    赵顼不语。

    但话就传到张方平耳朵里,张方平气节很高的,当初不是附贾昌朝,而是不附范仲淹与韩琦,什么庆历新政,纯粹是胡闹。因此人家也自觉,俺还是呆在洛阳吧。

    然后上书,说了一些青苗法不好的现象。

    接着侯叔献督促提点开封府界县事吕景散青苗钱,吕景说开封数县各有屯兵,没有钱发青苗贷,于是条例司从陕西盐钞钱中抽出五十万贯为青苗钱,让吕景发贷粮二十几万石,又发青苗钱十五万贯。吕景逼得没办法了,只好上书,这么多青苗贷抑配下去,民力不堪承负。

    这件事的真相是侯叔献是逼得太狠了,然而开封府二十多个县,当真不能发放青苗贷,至少能发放一半数额下去吧。

    不然何来的党争,两方面都不好。

    要命的是韩琦上书。

    说王广廉为河北转运使,尽管朝廷下了诏书,但继续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根本不是开始所说的抑兼并、济困乏。又说,各乡村每保须有物力人为甲头,虽朝廷说了不得抑配,可上户不愿意请贷,下户想请贷却贷不到,能贷到必难催纳。虽然国家财政困难,只要陛下躬行节俭以先天下,自然国用不乏,何必兴利之臣,纷纷四出?

    然后韩琦又说了,青苗贷限于农民,为什么又放到城郭户上了?

    人家确实是十年首相,看看说得多有道理啊。

    然而事实是韩琦多少家产了,一旦变法种种执行下去,韩琦得损失多少收入?

    赵顼便将此奏示于两府执政,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大约是强与之乎!”

    为什么赵顼会说出这番话,为何变法,主要就是敛财,不然何来财政将那个黑窟窿填上,然后还要攒下大量钱财平灭西夏?

    不说其他变法的手段,只说一个青苗法,有了它,若是王巨还继续呆在军器监,基本就能保持军器监的花费,然后每年向军队提供无数精良的铠甲武器,不用持续十年,所有将士尽数换装!有了这个结果,当真不会提高宋军的战斗力?

    可是赵顼看到那么多疏奏上来,以为外面当真是天塌了,敛财虽好,若是敛得天下百姓揭竿起义,那就是适得其反了。

    但赵顼却不知道,这一示,那可不是一个好征兆,示好,无疑保守派气焰会更嚣张,什么法也不要变了。

    因此王安石勃然大怒说了九个字:“苟从其欲,虽坊郭何害!”

    皇上,你想要敛财啊,那还能顾得了坊郭?就是他们说的是真的,一等户不过十五贯,一年敛三贯钱,若是三分利,不过四贯五,就这点钱他们能造反吗?

    至于五等户,只是一贯钱,一贯钱只有七百几十文,三分利不过两百几十文,能造反吗?

    这就是这九个字包含的意思。

    只是王安石不好直接说出来罢了。

    然而这确实有违青苗法之初的宗旨,包括曾公亮、陈升之在边上同样说,青苗贷可以,但就不要在城郭户发放了吧。

    王安石无辄了,得,俺一不贪二不墨,所以变法,全部是为了你皇上,连你也不支持我,俺何苦之,因此称病不出,俺生病了,不能处理政务了。

    老大摇摇欲坠,老二吕惠卿丁忧回家,老三韩绛吓得不敢说话,下面一大群小弟急了,因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