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四六章 二王(下)(第3/5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贯。现在问题是两极分化,一是国家越来越穷。”

    “非是,我朝赋税越来越高。”

    “当真?我只说一个问题,仁宗时税务与现在的税务相当无几,但那时户数仅是千万户左右,如今达到了一千四百多万户。人口增涨,意味着税务可以适度增加,但国家税务有没有增加?至少户数增加,也增加了管理成本。所以说国家即便税务不变,实际是越来越穷。”

    这个户数也不大准确,古代百姓不愿意分家的,然而因为宋朝计等户征税征徭,因此逼得百姓子女众多者立即分家,好将等户降下去。同时又产生了诡名子户,就是一些地方将名下财产划在几个甚至几十名子虚乌有的户数之下,好来逃避更多的徭赋。故有人说宋朝的户数实际人口远不及唐朝。

    不过宋朝的户数还是远大于实际户数的,因为还有一个群体,那就是隐户,宋仁宗时周湛以江南西路百姓因为徭赋不均,巧于隐匿,于是搜查了一下,查出隐户三十户。李司户部判官李琮查了一下两浙路的逃绝户,居然查出四十万隐户。一路就有几十万隐户,放大到整个国家,得有多少?

    况且还有不计入户册的蛮蕃,但那个无所谓了,反正大多数国家不向他们征税的。

    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巨下面一个问题:“人口繁衍无限,大地承载有限,因此每一朝一代,一旦人口达到了六千万,都先后产生了危机。然我朝百姓人口早就超过了六千万,张叔,怎么办?国家越来越穷,贫者越来越穷,一个个自称为君子,特别是庙堂之上的重臣,有许多人薪酬达到了几万贯,家有无数田宅坊产,可有几人拿出一部分周济贫困百姓?为什么木棉司迁徙福建路百姓,那么多人反对?原因很简单,贫困百姓迁到两广,给了他们生机,然而当地的豪强们就不能雇佣到足够的佃农工匠。张叔,为何你不指出来?”

    “何谓良好的变法,一是想办法使国家支出降下来,二是开源,所谓的开源又分成两种。一是真正的开源。比如说木棉司。但这种开源谁能想出多少良策?就是这样,各个豪强仍想狠狠地咬上一口,也必然被豪强早晚瓜分掉,国家所得越来越少。二就是分均,从豪强身上剥夺一部分财富,减轻贫困百姓困难。比如说是青苗贷,真正的贫困百姓,张叔。你认为有几个官员会放给他们,恐怕他们饿得马上就要死了,官吏担心收不回青苗贷,于是不放。张叔,这回你明白反对的原因吧,不是青苗贷扰民苛民,而是变相强行地从豪强身上拨下了一根汗毛,于是让他们不满了。这就象当年的榷茶革新一样。”

    王巨说完了,张戬也傻眼了。

    这是王巨将张戬当成长辈,才苦口婆心劝说的。

    但张戬是君子啊。心地光明,于是在临别前。又将王巨这些个问题抛将出来。

    …………

    又一个大朝会开始。

    一个不平静的朝会,反正这段时间朝会上在吵,散了朝会还是吵。

    东西两班许多大臣目光敌视,似乎空气里也充满了刀光剑影。

    不过王巨在人群里很安静,这段时间他仿佛消失一般。实际王巨裁减军器监官吏同样也得罪了很多人,但他那一泼,让许多大臣也心寒了,一般大臣也不大愿意找王巨的麻烦。

    赵顼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听着大臣争辨。

    这时陈襄站了出来,举着牙笏说道:“陛下以至仁求治,凡欲更张法度皆以为民,安能有取民膏以为贷息,而谓周公太平已试之法哉。”

    陈襄,也是宋朝的一个有名老臣,天下名儒之一,还写得一手好字,担任官员时,似乎政绩也不错,这次同样成了保守派的主力军。要命的是他是福建人,似乎便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俺是南方派系大臣,同样不支持变法!

    王巨也不大注意,并且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