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5章 锦衣昼行(上)(第3/4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此激动,章惇也不大清楚,毕竟他现在还算不上重臣。

    这个章楶并不气愤,文彦博是反战派系,反对朝廷重赏,情有可愿。

    接下来才是章楶真正生气的。

    战争结束了,王巨在抢盐,现在朝廷也知道了,这属于战利品,即便文彦博也不好反驳,顶多说了几句,盐能征盐税吗?

    可它是抢来的盐,非是榷盐,王巨这样做也不能算是违背朝廷制度,文彦博无可奈何。

    但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而且新的问题来了。

    这一战打后,陕西储粮消耗一空,甚至还要从后方调运一些粮草支援。

    然而青苗法是与粮贷挂钩的,储粮没有了,如何发放青苗贷。

    因此王安石在计算庆州一战的消耗,以及调运到庆州的粮草数额,打算将王巨请求的粮草数额进行部分克扣。

    章惇不在前线,也不是很清楚前线的情况,不过隐约感到会给庆州带来麻烦,这才写了一封家信,实际用快马送给了章楶。

    但这个能克扣吗?

    战前为了坚壁清野,甚至将一部分来不及转移到诸堡砦的粮草焚烧一空,然后将百姓往后方转移。

    当时因为诸村寨将粮草转移到诸堡砦,因此三军不缺少粮草。

    不过战后百姓回来了,这些粮草是承诺过,要偿还给百姓的。况且现在还有一些驻军,以及那么多战俘在劳动,他们要吃要喝,一克扣,岂不要出现**烦?

    所以章楶在定边城接到此信后,立即赶到盐州。

    “子安,青苗法当真是以乡村为主,以粮贷为主?”

    它的实质是敛财之法,那可能是乡村为主,以粮贷为主,这只是好听的说法,实际是以钱贷为主,城郭户为主,为何说以城郭户为主,因为一等二等户多在城郭之中,岂不是以城郭户为主?

    不过这次战争将陕西储粮消耗一空,确实也给青苗法敛财带来了一些麻烦,但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不站队,中立派,马上就成了爹不痛,娘不爱的孩子!

    王巨想了想说道:“质夫兄,这样,再下一道露布,青苗贷粮价不变,余下米价每斗涨十五文,豆麦涨十文,粟涨五文。”

    “妙!”

    涨的这个粮价乃是指常平仓向城郭户百姓销售的价格。

    其实有的商贾已经隐约感到此战过后,粮食有些紧张,只要常平仓一涨,马上所有粮价一起涨上来。

    这有两个用意,这一涨,实际将青苗贷的二分利抹掉了,青苗贷甚至不用动援,只要以粮食形式发放下去的,马上就会认领一空。

    其次是学习王安石在鄞县的做法。庆历七年,江南两浙地区受到大灾,米价迅速从每石四百文涨到一千五百文,朝廷为了控制粮价上涨,下出诏令,每石米价不得超过五百文。然而在鄞县做知县的王安石做了一件另类的事,发布露布允许米价上涨,于是迅速涨到三千文。一时间民怨沸腾,骂声不绝。

    结果东南粮商听闻鄞县米价高,一起将粮食贩运到鄞县,于是粮食越积压越多,再加上王安石做了一些手脚,能运进来但运不回去了,只好降价销售。

    最后周边米价一度涨到了五千米,鄞县境内粮食却十分充足,百姓也因此可以安定生活。

    王巨非是让粮价涨到那种地步。

    这是因为实际陕西路不缺粮食,顶多缺少放青苗贷的贷粮。

    现在大多数青盐是储存在各堡砦,不过有的少量商贾从后方带来民夫,陆续地将青盐运回去。他们去的时候是重车,来的时候多是空车。

    然而粮价上涨了十文,足以能支付民夫的运费了,必有一部分商贾从后方将粮食顺带着运到庆州。

    而且这批青盐数量很是庞大,得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