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41章 文臣(第3/4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土兵。余下的则在邕州钦州桂州集训。也是备防万一。

    这件事朝廷也知道,并且有部分大臣隐约猜出真相。但也不知道如何去说。说不好吧,一是去海外集训的将士没有回来,无法找到证据。而且若没有这些从海外“雇来”的役民,王巨如何修建前方关寨,修桥铺路。不修桥铺路,广南西路各个峒寨仍然一直处于闭塞状态,那么朝廷也就无法治理,至于峒寨各个百姓反过来因为这种闭塞,处于贫困状态。穷了,就要下山抄掠了。也只有王巨有这个大手笔,这么做。

    说好吧,当真好?

    让他们不知道怎么说的,还有泉州那边。

    葛少华做得不错,至少泉州百姓以为葛少华隐然有萧规曹随之风,很好地将王巨的大治继承下来。

    然而那么多百姓又迁徙到海外了。

    似乎数量比去年还要多,因为那些海商人又造了许多船只下水,而且还多是大型木兰舟。

    可让他们怎么说?似乎这样做,让他们很排斥。

    但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人口是太稠密了,迁徙到海外确实是给了这些赤贫百姓一条生路,因为有了这些移民,海商才一年上缴了大量抽解,带来动了商税增加,更是给内库榷香带来庞大的收入,况且这些移民每年还寄回来大量钱帛,不仅养活了许多内陆百姓,又给邮驿司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这些收入太庞大了,可以说,这些收入累积起来,都能买下这些百姓。

    这是宋朝朝堂君臣的看法。

    交趾那边则是另外一种看法。

    他们也打探到王巨募征了许多土兵,不过他们消息有限,虽然王巨没有中止商贸,然而盘查森严,交趾商人来了,只能走指定的道路,在指定的场所活动,若出了这个界线,立即捉拿,重杖一百,遣送出境。

    虽然还有一些斥候打着行商的名义,绕过盘查的士兵,潜入到宋境,打探到一些情报,可终是有限,不可能再象苏缄那时畅通无阻了。

    所以错误地认为,王巨这种做法,实际是变相地让南方六州各族交出他们寨中的丁壮,做了人质,以便保证他们的忠诚。但这样管用吗?送去当兵的又不是这些酋长的子弟,该背叛时还会背叛,只能说王巨这样做,纯粹是钱多人傻。

    倒是曲珍在钦州西南训练的那几千骑兵,让他们有些忌惮。

    然后打听到的便是王巨派出许多人手,在各州军官府支持下,与各峒寨蛮人进行交易,互补有无。但这种交易不仅是王韶那种单纯谋利性质的交易,比如左右江各峒蛮出产各种刀具,按照民族种类又分成峒刀、徭刀、黎刀,往往大刀赠人,但小刀因为是随身携带之物,从不赠人。不过小刀制作尤为精良,富有民族风情。

    在王巨劝说下,许多峒寨开始打制小刀,王巨还弄来皮革、宝石,让他们做精美的刀鞘,是让蛮人去做,王巨仅派人过去指导,因为从他们手中制作,才有那种味道。但换成汉人工匠,就那么一回事了。

    有了异族风情,又了精美的刀鞘,马上这种小刀立即变得高大上了,运到北方,马上变得畅销。

    而且王巨派出的人也反复劝说,借着少保在广南西路辰光,你们努力变好吧,否则走了,你们就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这也是事实,眼下是谋利性质的经商,但这个利王巨不谋,以后也被其他商人谋走,关健是以前让商人来谋这个利,人家都不愿意来。王巨一走,这些从海外转了一圈的管事经济人们,也随着就撤走了。到时候想让商人来,手中就得有东西。那些商人可不会派人细心地教导的,况且也未必能教好。

    再如宜州的蛮人,刀耕火种,也就是冬天来了,将山林放一把火烧掉,用这个草木灰做庄稼的肥料,春天到来,将粟豆芋魁的种子撒下去,平时也不管理,靠天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