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95章 第三个(上)(第3/5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就象刚刚统计过后的两浙路,主户约一百四十万户,五等以下户约百万户。苏州五县自五等到一等不下十五万户,自三等以上到一等不下五千户。这说明现在两浙路的人口超稠密,仅是主户,宋朝还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客户,也就是一个两浙路就达到了两百万户!

    其次证明了兼并的严重,两百万户百姓,自四等以上的户数仅有四十万,四等户为温饱户,三等户才算是小康,余下都是贫困户了。也就是贫困户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十!

    当然,如果不是这状况,朝廷也不可能同意王巨将那么多百姓迁徙到海外。

    然而经过王巨的“土改”,大理未来可能一二等户数量下降,但四等以上户可能超过百分之五十!

    何谓四等户,按照宋朝的划分则是拥有十三到三十一亩一等田,或十六到四十一亩一等地,这个一等田在大理很少有了,大多数是三等以下田或地,三等田则是十五到三十八亩,三等地则是二十五亩到六十二亩。如果是标准的瘦田九等田则是六十六亩到一百六十六亩。

    就打算四五等中田四十亩为四等户,缴纳四百文免役钱其实也不算多了,实际按照以前大理的税制四十亩中田最少得交纳两税三十石,现在仅交纳八石税粮,大理粮价有点儿低,但再低不可能二十二石粮食只值四百文,实际一石大米也不止四百文了。

    况且交了这个四百文后,就不用再服徭役了,想一想以前大理徭役有多沉重吧。

    黄骅沉思。

    这样做有违宋朝制度,宋朝对于户等的划分,以及免役钱的摊派,各州都有各州的标准。

    就象苏州,虽然五等以下户数多,不过与荆湖南路许多地区相比,人家五等户就相当于荆湖南路那边的三四等户,三等户的收入可能相当于那边的一等户。

    也不是不能统一,关健是宋朝二级行政实际就是州府,谁听谁的?虽然各路都有首州,可首州的知州若不冠以安抚经略使这样的临时差官。就无权调动其他各州府军监的官员。那么谁听谁的?

    所以免役法才引起了许多骚动。就象两浙路。执行了免役法,百姓稠密,户数多的吓人,但面积不大,也就意味着差役数量则用不着那么多,再加上百姓收入比其他路要好得多,因此担负募役钱,则不会感到吃力。那无疑也没有什么怨言了。

    然而放在梓州路呢,地方广大,多是山区,意味着差役数量想少也少不下来,百姓稀少又贫困,所以摊派免役钱时,许多百姓感到吃力了,于是怨声载道。

    这才是巴蜀地区是反对免役法最强烈的地区的原因。

    但大理考虑到它的特殊性,王巨已经上书置了常备的经略使、提举使、转运使、刑狱使、种田使与兵马总管,实际等于将路作为二级行政机构。而各州府做为三级行政机构,那么就可以进行调节了。

    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州。五等户很多,募役钱不能支付差役的薪酬,那就可以从其他富裕的州府调多余的募役钱过来,只要保持这一路总体募役钱能支付这一路的差役薪酬就可以了,也等于减轻了贫困地区百姓的负担。

    可这个基础,则是所征得的募役钱,能承担起支付未来整个云南路的差役薪酬。

    他想了许久说:“少保,过犹不及。”

    “为何?”

    “少保,你的用心我是理解的,想轻徭薄敛,那么这里的百姓就能迅速安定了。不过其他地区为了筹满募役钱与宽剩钱,甚至往六等七等八等户上摊派。但在这里,五等户则不摊派了,让内陆各州府官员如何作想?并且太过宽松,未来必有喜钻研的官员加重税赋,以求政绩。”

    “这确实也是啊……”

    “还有,未来云南路之广大,难以想像,虽然有许多大江大河,但都是大江大河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