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47章 上海务(下)(第3/4页)  暗黑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仅是县级官员主持。它只是一个县级的地方工程,那么搞它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但问题就来了。

    如今想找几个精通水利的大臣,还是比较容易的。毕竟自熙宁以来,朝廷执行了许多水利工程,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精不精通水利,一目了然。

    可这些大臣不可能让他们担任一个知县与主薄吧。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理财的官员。

    如果想执行这项工程,耗费必然庞大。但因为西北,如今朝廷财政同样十分紧张,不可能拨下上千万贯让华亭县修这条运河。或者拖到明后年,天知道明后年是什么形式,弄不好那时蔡确早就离开朝堂,王巨也去了彼岸。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朝廷今年就拨出两三百万贯下去,这个财帛虽然也庞大,但不会到了以后旧党刻意打压的地步。

    然后明年彼岸再陆续支援三四百万贯,四五百万贯。再多则不行了,因为即便彼岸不顾自身的发展,钱帛多到一定地步,也会引起旧党的注意。只要旧党注意了,以他们对王巨的痛恨,依然将这项工程停下来。

    同时因为旧党的上台,还要不能太扰民,否则又会给予借口攻击。

    在不扰民的前提下,这个钱帛则会十分紧张,就必须要有一个十分理财的高手,合理的利用每一文钱。

    这样理财的大臣同样难找啊,有,但可不可能让他们仅担任一个知县主薄?

    两人想了许久,都没有想到有这样能力的低级官员。有肯定有了,只不过以两人的地位,不可能与这样的官员打交道,两人不知道了。

    王巨叹息一声,这是我的失误。也就是早几年若是他想到了黄浦江,则不用这么麻烦了。

    不过后悔是于事无补的,于是王巨便想到了相关胥吏身上。以他们的地位,与胥吏打交道的更少,不过这些胥吏依附于一些重要官员,替他们出谋划策,只要盯着一些重要官员,则能轻松地顺藤摸瓜,找出一些得力的人材。

    段张二人便是这样一步步理出来的。

    蔡确说道:“国家录才,量才施用,广纳贤能,但我朝立国以来,武将一是恩荫,二是战功,文臣一是科举,二是恩荫,却忽视了另一个更广大的群体,胥吏。胥吏有机会得到磨砺,同样也有机会让他们施展才华。故某任用两位,不仅是水利,也是想首倡先河,使更多人才为国家所用。一旦有更多胥吏进入官场,必会激发胥吏的信心,自官员到胥吏,上下一心,忠君效国,大宋必然得以大治。”

    宋朝行政制度只到了县一级别,就是县一级别,顶多也只有知县、县丞主薄与县尉四个官员,余下的要么是诸监官员,然而那与政务无关了,其余的便都是胥吏了,其实放在后世,这些胥吏同样是重要的地方官员。

    但蔡确这话儿不能当真。

    他都要为退相后准备了,那还有心思顾得上更多人才为国家所用。

    并且就是王巨,也不敢大声吼着,除了恩荫与科举,国家必须要从胥吏中提拨大量人才担任国家的官员。

    然而段天水与张荐哪里知道内中情况哦?

    两人晕乎乎地离开中书,好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

    一是做了正式官员。

    二是主持这么大水利,说不定就能留名青史。

    三是弄不好,成了国家开始正式任用胥吏的“先河”。

    不过两人都是精明强干的人物,大半天后,张荐率先清醒过来,道:“子涯兄,朝廷风向不对啊。”

    一个一土盖天出来,加上朝廷频繁的人事调动,以至京城谣传纷纷,多数百姓持着悲观态度,以为朝廷开始对王巨猜疑了。

    王巨与蔡确在百姓心中是一体的,朝廷打压王巨,必会打压蔡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