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程度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层级。依次包括:世居其地,为国守疆的番c苗c夷及地方土司;代守门户c纳贡称臣的四裔藩属;藩属之外,则是未知之地。其经典描述则是:中国居天下之中,四夷居天下之偏。中国与夷蛮戎狄五方之民共为“天下”c同居“四海”。这种“天下观”里没有具体的领土主权界限,一切视“文明开化”程度而定。
康熙年间清廷将台湾纳入版图之后,其“理番”政策始终基于这种“天下观”理念——台湾全岛虽属版图之内,但其民众依受教化程度高低,被划分为民c番两级;“番”又分两种:一是“其深居内山未服教化者为生番”,二是“其杂居平地,遵法服役者为熟番。”前者属于“化外”,后者则须纳“番饷”,朝廷教化所及,“生番”也可以向“熟番”转化。
这种编民为熟番c生番的分类治理的方式,及其所衍生出来的“化外”c“化内”的政治话语体系,所依据的都是教化礼仪所及的程度与界限,而与疆界无关。故而,在清廷看来,将台湾东部“番地”描述成“未归王化”c“生番化外”,并无不妥,而且可算是一次很值得借鉴的“成功交涉”。
但美国领事威尔逊却无法“见谅”,他理解不了清廷官员的“天下观”,只能将“番地未归王化”理解成清廷地方官的狡辩:“番地是中国领土,但中国对番人杀害美国船员不负责任”。在威尔逊看来,这种推托责任的方式,简直不可理喻。虽然美国也有印第安人这种国内的外国人存在,但是威尔逊还是不接受清廷的说法,他更倾向于理解为番地非中国领土。
r一ver号事件最终以威尔逊与台湾当地土番自行缔结约定告终,清廷自以为得计,在其中充当了面目模糊的“保人”角色。在大清看来这事他们干的非常漂亮,一分钱也没赔,就把弄死洋人的大事给了了。但是模糊台湾番地归属这种大事,大清却没有一个人意识到。
殊不知,曾强烈要求清廷承认对台湾“番地”拥有主权的威尔逊,在此事件之后,即着手开始炮制“台湾番地无主论”,多次进入台湾,按需搜集各种资料。威尔逊也算是个野心勃勃之人,准备为美利坚合众国在东亚在开辟一片领土出来。可惜当时的美国内战正酣,连国内的东商共和国都搞不定,哪有精力来亚洲侵略中国。威尔逊则在其计划得不到美国政府的支持之后,转而成了日本的帮凶,把他辛苦考察回来的报告,转手就卖给了日本人。
威尔逊在提交给日本政府的首个备忘录里,如此描述了自己的“台湾番地无主论”:“如果说中国政府自己发现了此岛,也可以说又由中国政府自己放弃了此岛。清国政府对一部分的岛民施以布政教化,那么按道理清国政府也应管辖另一部分,但清国政府却不能拿出事实上的有效证据。”这个歪理似通似似不通,但是日本人很喜欢。
长期受中国文化熏染的日本,显然是了解清廷的“天下观”理念的,曾几何时,它也是这“天下”的一部分——明嘉靖年间,传教士沙勿略试图以基督归化日本,但却遭到了拒绝,日本人的理由是:“如果基督教确实是真正的宗教,那么聪明的中国人肯定会知道它并且接受它。”这使得稍后来到东方的利玛窦深刻认识到:要归化东方,必须先归化中国。
柳原前光什么都明白,但他就是咬住了大清的这种模糊说词,你不承认番地归你管,那就是不是你的地方了,你不管,我们就替你去管管。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