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转】浅谈饥馑灾害对日本战国合战的影响(第1/5页)  武家栋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近年来,引起人们注目的一个课题是战国时代是一个历史上少见的饥馑、灾害与疫病横行的年代。据学者藤木久志的研究,以公元1400年代为分界线,将之前的

    镰仓、室町幕府时代与之后的战国时代分野,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前者的年代发生断断续续的饥馑,可以称作“断续型”,而后者中除公元1520年代

    的短暂中断期外,基本处于连年的饥荒,被称作“慢性型”。同时,疫病也弥漫于世。(在藤木的研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内容,那就是气候变动对于日本史的影

    响,根据菲尔普利兹教授的”海平面曲线”对海平面高度的分析中,气候温暖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罗得耐斯特海进”于西历1110年左右达到最高点,此时相当

    于日本的平安时代,处于向中世社会演进的初期;而之后海平面逐渐下降,进入海退期(寒冷期),至十五、六世纪(日本的战国时代接近终结)达到最低点,被称

    为“帕里亚海退”。)

    整个战国时代的战争便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了饥馑、灾害与疫病的背景下展开的。战国大名除了倾注精力于国内的复兴外,还将对外扩张的战场演变成地头与百姓们糊口乃至生存的场所。

    在这样饥馑、灾害与疫病频发的战国时代里,人们不同程度地经历着饥饿的压力。秋收之后经冬天过年,在春天畠作物收获

    前有一段难熬的过渡期。若是上一年秋天歉收,乡村之间便会陷入深深的粮食紧张之中;万一遇上不作,百姓只得借钱、借粮以渡过这段艰苦的光景,时常发生不得

    不依靠出卖自己的妻子与下人以维持基本生存的事情。

    对于室町时代这种百姓生活处于危机重重的过渡期,学者田村宪美在关于中世人群生活状况的研究中有比较深刻的剖析。他

    在对《下总国本土寺过去帐》的分析中得出这样一个结果:中世后期人们的死期主要集中在早春至初夏(旧历一月至四月),而初秋至冬季这段期间死亡人数便会减

    少许多。这段集中的死亡期间与前面所谓的过渡期基本吻合。

    因此,战国大名往往以对外侵略战争来克服领国内的饥馑、灾害与疫病。根据动机不同,可以将战国时代的战争分成两

    类:1)挑选适当时机发动对敌国的有计划战争,与2)在水稻成熟、收获期和冬季农闲期或春夏之交的过渡期发动的掠夺战争。当然,即便是后者的掠夺战争也包

    含着很大打击敌国、扩张领土的战略考虑,但是可以发现此时期战争的动因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战略需要了。以下,将通过对甲斐的武田信玄与越后的上杉谦信出兵的

    时期分析,浅谈一下战国时代天灾等给发动战争带来的影响。

    前述的藤木久志在对上杉谦信对外战争的时机分析中指出,在出兵北陆对一向宗等势力发动攻势、对武田信玄发动的北信浓

    攻略中,并没有明显的规律。而在对北条氏的关东出兵中,却存在明显的两种模式:1)冬季越山(三国峠),在关东过年,春夏归国,与2)秋冬季越山后于当年

    内归国(参见下表《上杉谦信关东出阵越年表》)。道理其实很简单,在对北陆与北信浓的出兵时机选择上,谦信很大程度上受敌方采取军事行动的影响,没有一定

    的倾向性。但在谦信自己组织的战争中却可以发现关于这个过渡期对其决定出兵时机所施加的巨大影响,即第一种模式可以乘敌方出于粮食短缺期,死亡率高的时期

    出兵,增加自己的胜算;第二种模式则主要靠掠夺到了成熟、收割期的稻米以充实己方,相应削弱敌人。

    《上杉谦信秋冬出阵关东越年表》(参考网站“战国武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