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节、阎应元(第1/2页)  贼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腐胬白骨满疆场,

    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语路人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江阴女子题

    这首诗,写的就是阎应元带领六万义民死守江阴孤城的事迹。

    一场本来是一边倒的战争,却悲壮惨烈地进行了81天,孤城困守,10万普通城民百姓面对24万精兵良将,历经日以继夜的围攻、炮轰和强弩,连折对方三王十八将,让清寇付出了75000余人的代价,这在中外战争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个奇迹。

    后面两句,却是讽刺那些愿意向满清鞑子投降的人,就算他们活着,也不及那些失去的人。

    正如艾青所写的诗一样:“有的人死了,他却活在人们的心中;有的人活着,他在人们心中已经死亡。”

    朱子明看着这样一个人杰活生生的站在面前跟自己谈死风生,心中一紧: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这位人杰如此悲壮惨烈的死,还有许许多多的忠臣义士,也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

    在看阎应元传的时候,说到他守城时,他将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

    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无不闪烁着创造性的光芒。

    不过,其中最壮烈的莫过于派白发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药暗藏在放银子的木桶底层,等清军升帐纳降时,火发炮裂,当场炸死清军3000余人,其中有亲王一人、大将二人,清军为之三军挂孝。

    与此同时,江阴城头也响起了悲怆的炮声,那是在为慷慨赴死的父老乡亲们致哀……

    一想到这样悲壮的情节,现代的朱子明胸中都回荡着无比的激情。如今,脚踏古代的土地,与同时代的人们同行,重温那些情节,有的却是悲愤。悲的是,身为大明汉族,却是许多宁愿留辨的汉奸;愤的是,如何挎大明这个将倾大厦扶正。

    经过一番交谈,朱子明发现阎应元谈话风趣,视觉颇为远大,并非传言当中的不苟言笑。而阎应元心中更是波澜起伏不定,面前这位身材肥胖的胖子,身份极为高贵,说话却是极有见地,刚才谈到满清鞑子,这位胖子却一脸的凝重,说道此乃我族之大患。这句说的坚决而有力,与那些认为满清鞑子是皮疹疥癣之痴截然不同,实为难得一见的官宦子弟。

    当问及阎应元如何在大寒天赶路的时候,后者有些吱唔不语。

    朱子明一把拉住阎应元的手道:“阎兄,你我一见如故,有什么状况不妨直言。怎么说,我也是世子一名,总能帮上一点半点。”

    阎应元双眼看向朱子明,后者双眼同样看过来,目光一样的清澈,有的却是欣赏与真诚,心中一热,轻声道:“在老家混得不怎么样?家中老娘把我赶了出来,要我投奔江阴典吏陈明遇。”

    听到江阴训导冯厚敦,朱子明心中也是一惊:抗清三公当中,陈明遇也是其中一员。史记,陈明遇数次参与中兴大明的抗清行动当中,在江阴城沦陷后,陈明遇自己持刀与清兵血战,身负重创,握刀僵立,死时,身子倚在墙边,屹立不倒。其英雄气节一样慨传青史。

    朱子明却是正色道:“阎兄,你如此大才,只是暂时不遇而已,又何须惆怅?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阎兄愿意屈就,可随我前去福王府,高官厚禄不敢担保,官袍加身解决温饱却是可以的。”

    阎应元听得朱子明的赞誉与邀请,联想起方才朱子明教训那些嚣张的锦衣卫的神情,又联想到自己不过一个落魄的穷秀才,又没有什么值得这位福王世子花费如此大周章诱骗自己。投靠江阴一典吏与投靠一福王世子,以后的际遇可谓天差地别。可是,一想到家中的老娘两眼巴巴的期待自己能从头做起,不由回绝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