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个时候,刘文众已经在书房外面等候多时了。</p>
刘文众跟随赵文已经很长时间了,不敢说将赵文的行为习惯摸的一清二楚,可也了解不少。</p>
按照赵文以前的习惯,在赵文领兵回来之后,肯定会将他找来,盘问事情。</p>
赵文坐在书房中,刘文众坐在他对面。</p>
“大人,您走之后的文书材料等文件已经整理完毕,不知道是现在送过来还是明天送过来?”刘文众看着赵文。</p>
“材料先不急,明天送来也不迟。”赵文摆摆手。</p>
“大人,如今的皇宫已经修建完毕,不知道大人准备何时登基。”赵文刚刚说完,刘文众就问了起来。</p>
赵文看刘文众问的如此急切,一下子就明白了刘文众心里想的什么。</p>
无非就是能升官,但这种事情也是人之常情。</p>
“什么时候准备登基,就这几个月了。登基前的各项准备不少,先将这些事情完成。”赵文回道。</p>
“大人,不知道您打算在新朝采取怎么样的为政方式?又或者说沿用明制?”刘文众问道。</p>
按照传统来说,每一个新朝鼎力之后,新朝都会沿用前朝的制度。</p>
比如说汉朝,沿用的就是秦制,宋朝沿用的就是唐朝。</p>
赵文摇摇头,“我不打算沿用明制。”</p>
刘文众道:“那大人准备使用什么方式?要是采取其他的制度,恐怕会浪费很多时间。”</p>
“不要怕浪费时间,浪费时间都是次要的。这样吧,至于具体的制度,我已经有了想法,三天之内我就会给出一个结果。”</p>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刘文众将赵文离开之后这段时间的大体的说了一遍。</p>
等到刘文众离开时,已经来到了午夜。</p>
赵文之前在火车上睡了不少的时间,所以现在的赵文精力也还比较充沛。</p>
赵文从旁边的书架上取出一叠宣纸,平铺在书桌上,随后取出一根炭笔。</p>
“朱元璋在废除丞相之后,将中书省的权利分给六部,同时设置四辅官,这个四辅官就是内阁的雏形。</p>
建文年间,朱允炆设置内阁制。等到永乐时期,内阁制度已经趋于成熟。</p>
可是这个时候的内阁依旧只是皇帝的秘书以及顾问,内阁真正的抬头还要在土木堡之变之后。</p>
内阁制度不能说不好,但是对皇权的威胁很大。尤其是内阁里面的阁臣拧成一股绳的时候,更是对皇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以至于最后皇帝说话都没有内阁好使。</p>
文官集团不能放任,不能让他们做大。虽然现在我已经创办了学校,培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