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的家里两字,天哪,这还是新中国吗? 谈笑间,工作人员推开了会议室的门,孔升到了; “孔导,你好!对你我可是闻名已久了!” “孟总你好,都说你神龙见首不见尾,是咱影视圈最难见到的高人,今天总算如愿以偿了!” 小狐、赵小骨和景晨,分别向孔升打了招呼; 孟轻舟对孔升最好奇的,其实是他拍电视剧的方式,这位出品的电视剧,很有几分电影感,还不是所谓的质感,而是那种场景的构建,几乎达到了电影制作的标准; 所谓电影感和电视感,归根结底,就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造成了不同的感官体验而已,电影追求艺术,电视节目追求写实感。 对于后付费作品,电视剧的盈利,核心就是要吸引观众没玩没了的看下去,顺便观看贴片广告而达成。 这种商业模式也造成了电视剧单集时间较短,而集数普遍较多的特色,而这无疑也对电视剧的复杂设计同样造成了巨大的瓶颈。 一般来说,一集电视剧很少能超过45分钟,如果考虑还要做前情提要、下期预告之类的,可操作性时间还要更短。这个时间对于说清楚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压力实在是有点大。 这一点的极致,体现在系列剧(就是一集一个故事,不同集之间故事关联性很低的那种),你会发现一集电视的结构已经到了“标准化”的程度, 头五分钟接续前情+本集铺垫,在十分钟左右明确本集目标,到二十分钟问题看似问题解决,很快三十分钟就会来个反转或意外,四十分钟时某位主角小宇宙爆发解决问题,最后几分钟谈谈人生,做个展望,本集结束,下一集再换个故事重复一遍以上的模式 电视剧的对象是坐在家里看电视的观众,他们可能是不时还做点别的事情的人,比如泡茶、聊天、打毛衣、逗狗、做饭、哄孩子……反正不会全神贯注地看电视。 所以无论是剧本的对白还是表演的动作上,以及镜头的呈现,都要尽可能简单明了,传递的信息要直接,不能过于意味深长——甚至要求光是用耳朵听对话也可以跟得上剧情发展。 这样的诉求下,电视不可能对艺术性考虑太多,就算有,给一点点意思一下就差不多了,放多了估计就没人看了吧。 电影则是在密闭空间中,观众除了吃爆米花喝汽水和上厕所外,基本上不会有太多让人分心的活动,可以认为观众是专注地投入到观影活动中的。 电影能够展现更多“艺术气息”,不仅仅是视觉效果的,也是情节、对白、场景调度等多方面的。 但是视觉带来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必须要体现出更多的“耐人寻味“的感受。而电影观众恰恰能够有足够的专注度去感受。 孔升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导演了; 既然孟轻舟想要投资正午阳光,事实上,现在叫做孔升工作室更合适一些,他让人做了详细的了解,有一个人是避不开的; 侯宏亮! 侯宏亮大约是国内最具有矛盾感的制片人,一方面,他是少有的既懂市场、又懂创作的制片人。 另一方面,他对国内的偶像型演员,并不排斥,至少是选择性的使用某些所谓的人气艺人; 但另一方面,他还在山影工作的时候,就有人评价,侯宏亮团队做的一些剧:有口碑,没收视。 但侯宏亮曾这样回应过,“难道我们做电影电视剧就是为了票房和收视?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得有一个引领的意识,这个最明亮的方向是要有的。” 这种对精品内容的执念从山影时代一直延续过来。 孔笙也曾写过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创作心得,文章中他提到了影片的创作风格,“不放大矛盾,不制造苦难”,带着日常的幽默琐屑,孔笙将这种特质称为治愈; “孔导,之前我和候总联系过,他告诉我,你们已经有了决定,不知道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山影的作品,多以正剧的视觉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