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再由士兵铺上木板,一条简易的人桥便宣布完成。
这样的人桥,华军一共在九个河面较窄的地方搭建。
同时,搜罗的二十多艘小船,也在朝对岸运输着士兵。
清军当然不会放任华军渡河,他们的人纷纷冲到了河边,对充当支柱的士兵开枪。
这些当支柱的士兵非常惨,只能任由对方射,不能躲避,连反击都做不到。
一些中弹的士兵,立即没了力气,沉到了水里。
而这种时候,原本在桥上渡过的士兵,就会有人跳到水中,补充缺失了的支柱。
万幸的是,清军的火枪大部分都集中到了突围部队手中,他们这支拦截部队,大部分还是在使用刀矛这种冷兵器。
如果他们有足够的火枪,或许还能给华军带来极大的麻烦。
可惜,他们没有。
国力,在战场上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战局的走向。
与此同时,一些在南岸等待过河的华军士兵,也举起了枪,朝对岸的清军射击。
他们的火枪数量,比对面的清军多了几十倍。
当他们开始射击掩护之后,对面的清军迅速倒下一大片。
他们射杀的人,还没他们死的多。
于是乎,他们只是象征性的阻击了一下,便迅速离开了河边。
可是,这种后撤,等于是在放任华军过河。
清军也知道这种后果,可就是没办法呀。
战场上,就是有这么多的无奈。
当大量华军冲到对岸时,那些清军这才敢杀出来,和华军撕杀在一起。
这种时候,对面的华军就不敢再放枪,清军终于能稍微享受点公平的对决。
但问题是,公平的对决他们也不是对手。
华军的伙食比清军好太多了,以至于目前华军士兵的身体条件,要比清军的好上许多。
这个,对撕杀也是有影响的。
双方撕杀了一刻钟,清军不但没有把华军赶下河,反倒是北岸的华军士兵越来越多。
随着华军士兵数量的增加,清军渐渐招架不住。
更要命的是,随着华军士兵的增加,他们也有了时间布阵,结束乱斗。
布阵之后,华军更加无敌。
很快,负责拦截华军的清军部队就崩溃,开始四处逃窜。
没有郭若文的亲自震慑,他们这一支部队的战斗意志,要比郭若文本部差太多。
陷入了混乱的清军再也无力抵抗华军渡河,没过多久是,徐育贤部就渡过了闸河,然后兵分两路。
一路直接杀向郭若文部,另外还分出了一部分人,四处抓俘虏。
这些被击溃了的士兵可不能浪费,大华的建设需要他们添砖添瓦,以后要修的铁路还有很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