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98 风波恶(下)(第2/2页)  大宋:八岁皇叔做史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要不,让桓儿在内城走走?”    赵佶是过来人,知道想和爱人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感受,好歹给了个折中的方案。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居委会大妈并不是后世独有的发明。    就这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你要是乱糟糟的没点规矩,还真不是那么好管理的。得亏唐朝有“里坊制”,把城市划分为各个小块,施行了模块化管理,效果不错。    全面继承大唐的大宋,自然是要把这个先进经验拿来用一用的。    嗯,有点改进——毕竟长安城的人口并没有过百万——加了“厢”这个级别。    每“厢”设有“厢典”、“书手”各一名,“所由”二至五人,“街子”二至六人,“行官”六至十四人。    杂七杂八的一大堆,比居委会的配置可高多了。    再结合各坊的坊正(居委会主任?)和士绅,一张理论上能够覆盖所有人的网,就算是织好了。    之所以说是理论上,是因为没有坊墙,也没有坊门,人口流动比较大,住的也不是那么地整齐,不能把大门一关就挨家挨户卖盐。    对,您没看错,就是卖!    赵大锤才没那么好心送温暖,你以为他收集这些盐容易呀?    不光是把汴梁附近驻军的食用盐给拉来了,还半是强迫地从几个仓库中弄了一部分,才勉勉强强地凑够一千石。    至于那所谓的一万石,等着吧,早晚会有的。    听说最近很紧俏的盐,要被坊正和军爷们送到家里,无分贫富,大家全都喜笑颜开,欢天喜地。    哪怕家里不缺盐,但白送的东西,不要白不要。    真到了跟前一问,这怎么还要钱呢?    不是说好的白送吗?    “要还是不要?要就给钱,八十文一斤,限购一斤。”    各厢的厢典,各坊的坊正,都是地头蛇一般的存在,可不讲什么文明。    要就要,不要就滚蛋。    要不是有皇爷的圣旨,谁稀得给你们送货上门?    见人家的“服务”这么贴心,真没盐的家庭也就趁势买上一斤。    反正都是吃,虽然比私盐稍微贵了那么一点,但现在等着急用,就不指望那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恢复正常价的私盐了。    也有人动了歪心思,想多买一些,打个时间差,转手卖给那些还没有买到官盐的人,当个中间商赚点差价。    “买那么多,你是想把全家人都给腌成咸肉吗?一家一斤,不能多买!”    八十文一斤的盐,和二百文一斤的盐,哪个更咸?    买了高价盐的人,欲哭无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